分享

有书可读,有什么不开心

 苏木茹 2016-03-07

过年回家的时候,小爷爷可能因为上次我听他讲古,终于意识到我是个读书人,每每到我家都要拉我聊上几句。问我,你知道曾广吗?应该读过吧?我啊了一下,那是啥?他说不应该啊,你小表妹课本都有学到。


我思考了一会,问,是不是《增广贤文》啊?这是本适用于启蒙的书,记录了很多励志和生活的俚语。我说现在不是那么写,名字有改动。当然也可能吧,那会儿通假字比较多。通假字就是错别字嘛,为什么这么多错别字,就因为每个人接受的私人教育不一样啊,个个都觉得自己对。


我突然来了兴趣,问小爷爷,您从前读私塾是不是读这些。


小爷爷说,读什么论语四书,没学完,意思也不太明白。那时候的先生只教读写句读,不注释的,也是半吊子。全都靠死记硬背,意思都是要自己去想的,有很多后来才明白。


我方知那时候读书确实是件奢侈的事。而那些能够读通且能自己写文写诗词且名垂千古的,确实是人中翘楚,更别说那些少年英才。而有名师教导和手艺人收徒一般,倾囊相授可让人事半功倍啊。


所以尊师重道在那个年代如此重要。一生心血感悟,都是时间经验。要是换了我,血泪辛苦得到的诸多经验,就这么给别人走捷径了也是不甘心。


我们读了二十多年书,也未必能作出一篇古文,写出一句押韵而有情感的诗来,想想读古文的时候注释什么的都有,还有随处可买的书籍纸张,怎么想怎么幸福。


嗯,扯回来,其实今天要聊的是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但要再去读书的时候,发现竟不知看哪类书好。


当我回想起我看过的无数诗词文章书籍时,我发现我能想起的竟然全是纸质书,一些知名作家写的书,章章节节的内容记忆犹新。


近两年我也的确跟随潮流减少了纸质书的购买,更偏向于网络的文章,我知道他们不少写出了共鸣,但我为什么记不住文章的内容了?


我想了很久,不仅仅是因为网络的碎片化分割了记忆,还因为现代作家的行文内容,相对来说,眼界和心胸都太狭窄了。


我曾经看老古董的《论语》《史记》,看半古董的《呐喊》《边城》,也看文化迥异的《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全都看下去了。


但今天,我手捧诸多网站上推荐的流行书,它们的特点是都有一个很鸡汤的书名,很漂亮的封面,上面印着几段似是而非的人生哲理,我看了两章就觉得困乏,丢开就再也没毅力拿起。


我承认长大后确实比小时候浮躁,而更重要的,社会浮躁得比我更厉害。所以我不相信网上头版推荐的所谓畅销书,也不看那些带有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等诸多意义的跨时代书籍,我们已经离开那个时代,所谓的意义我完全无法感同身受。


我费尽心思的在出版物爆发时代里去找寻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被典藏的书。于是我发现,有些作家真的就是作家,而有些作家,只是撰稿人。他们出书很快,但内容形同鸡肋,比抄袭更可耻的是卖名声和包装,起码抄袭的人懂得要有质量!


这个浮华的时代,为了商业利益,能给任何东西包上精美的包装,我得花时间扒开一点,才能看到内里的东西。不能不叹息,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更惨淡的是还要花费大把时间精力去辨认好坏。


闺蜜说,对啊,网络上的作家写字虽然容易引起大众共鸣,但他们写的都是平凡的事,他们的境界不够,写出来的东西不够独到,不够新颖,也不够深刻。


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三种境界被称为人生三境,一种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不断攀登,登高望远,确定理想的境界;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认定这件事就不放弃,一直努力;第三种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所有东西都顺手拈来。


我辈如今还只能算得是在“独上高楼”这条路上,第一层境界都尚未达到,站得不够高啊,所以见识浅薄,也才因此要去了解学习更多的事情。


我看畅销书很困的原因是,那些事情一点都没有超出我的意料,他们写的,我早已懂得。所以我喜欢那些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东西的书籍。眼界,心胸,境界。这才是我看重的。所以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就是烂俗的题材他们也能写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喜欢魏晋的名士,最喜欢《世说新语》,里面的人都有血有肉,气度风流,才气逼人。我虽困于眼界没办法去写下有深度有灵魂的文章,但我起码要保持这样的态度,扩宽眼界。


虽然我们一直说看书不要太挑剔,要读尽天下书,再去评论是不是好书。但是如今天下这么多书我反正看不过来,况且,看一本不能收获任何价值的书,有意思么。


不过,国内的阅读确实是有限,很多不翻译,翻译不准确,还有大把禁止上架的。


然而,为了能学多点东西,并学以致用,还是要好好的去挑书啊。

要说今年的第一个收获,就是我开始思考,读什么样的书才能真的对我有益。


仔细的总结思考后,我确定当代的畅销文学其实对我并无增益,而要去看真正的好书,需要长时间的摸索,以及不断的积累。


世事永远充满巧合性,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360图书馆的头条上正好有做一个关于阅读的文章推介,推荐书单的一个微信号正好推送了许多讲阅读的文章,受益颇多。


徐沪生在一次演讲中给了我们这样两点建议:一是不要跟随媒体主流去阅读。这种阅读完全没有价值,推荐的书都是迎合一定的利益的。与我考虑到的畅销书有名无实,思想浅薄,最好不看的结论不谋而合。徐先生从来不看活人写的书,照此看来,我也应该先去读上几百本名著。静得下心看是最好,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思想独立于其他人。


第二点建议是不要轻浮。这话很好理解,我们可能都遭遇过,在学校的时候还有心思认认真真的去读一些好书,等到毕业了,工作了,基本上不读书,而且读的书质量大幅下降。看看我书柜里这两年来买的书,基本上是无法读第二遍的,事实胜于雄辩。


然而这并不奇怪,很多人都要过这一关,被时代和环境所惑,被浮华迷住了眼,忘记给精神世界添砖加瓦。徐先生有四五年的时间在空虚精神,我也一样,好在有朝一日突然察觉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不对的,我们要撇弃这种轻浮,沉下来去阅读。徐先生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每天读八个小时的书,我自然不行,但我尽量。家里环境不合适,于是我开始约束自己天天去书店和图书馆。


于是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新书,名人传记,网络小说,书籍价格居高不下,但史哲经典区随便一本厚厚的书价格我都能负担。


突然就像看到了一屋子蒙尘的宝藏。心里偷偷的乐呵,最精华的那些思想,我能花很小的代价就得到,对我这种层次的人是再好不过的事。我已经不为这个时代难过了,历史的长河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浪花,或者引发海啸。他们就是筑成茫茫大海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觉悟,那么这样活和那样活根本没差别。而阅读的作用?徐先生的话是:那些经典的著作,你只要认认真真的读过一本,你就会知道现在那种轻浮的人生哲学,是多么愚蠢。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为什么微信微博上到处都是这些鸡汤和反鸡汤?这到底有什么不同?没意思透了。于是她赞同我关于读好书的觉悟。并逐渐偏向哲学理性。昨天还刚给她订了一本讲怪诞行为学的书。


我也想按徐先生所说,过得上蜜糖般的生活,享受人生,但偶尔能抽身出来思考一下,审视自己,感悟人生。既然已经得到了思考的启蒙,又怎么可能倒退回懵懂,假装自己从来没发觉过原来人生如此无趣。


我自然不像这些大家一样满腹经纶,所以如今我阅读的第一条标准就是,抛弃那些阅读起来很轻松,读得懂且想得到的书。


有学者分析说,阅读的第一重境界是娱乐休闲小说,这是人的惰性造成的,因为不需要怎么思考,纯粹放松一下身心。而从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阅读排行榜看,我们大多数人处于这个不思考的阶段,而美国大学生已经达到第三重,看到了史哲领域了。至于第二重的经典小说,估计是没多少人愿意看,所以经常没有出现在推书榜排行榜,但是美国人是从小就看过了。第四重境界的思想典籍,晦涩复杂,就像春秋的孔子老子,卡尔·波普尔和伊·拉卡托斯等,思想自成一脉,经久不衰。而第五重境界显然就是自我思想的形成,这一点不可能人人都做到,但总归是向上之路。


五重读书境界分的很细,当然也未必一定按照这个顺序来,有些人不读书精神上也能达到第四重,多是社会经验多的缘故。要么从书里学,要么从经验里学。我这么懒惰,还是选看书这种捷径。很多书我也未必都能全部看懂,但是总比看那些我都懂的书好啊,小时候读过的不懂的书,如今我可不是都懂了么。总得在个什么时候,被触动然后幡然醒悟书里说的果然对。


量变产生质变。学者们羡慕我们年轻,还有大把时间去读好书,殊不知我羡慕他们沉稳,能静的下心来去阅读,也有足够的见识为自己选择好书。但于此途,我也明白是绝对没有捷径可走的,除非是倚仗运气,一本糟糕的书都挑不到的最好。不过没对比也就没差距,想来多少涉猎一些也无妨。


我平日里最无语的就是,总有一些人喜欢说我写的东西深奥。我处于刚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阶段,就是略有基础,然后知晓世上万万千的东西等着我去发掘和学习的境地,就这种水平,大多数人还看不懂,我真是觉得我们国家这一滩大海,估计也是死沉死沉的一滩。有时候我想,我恰好出生在这种科技年代,任何未知的事情都有科学的解释,再不必嫁祸给不知名的鬼神,而我何其遗憾竟然不曾看过这伟大而瑰丽的学识。时代的宝藏是我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前人不能想到的谜题,超出我们自己的见识,但却的确存在。宇宙,医学,物理,时间,多么神奇。


我平日对人对事,大多三缄其口。很多时候其实我怀着不赞同以及怀疑的态度,但见识所限,我并不会反驳别人什么,因为我自身的观点也未必正确,没有把握的观点拿出来误人误己,会让我觉得羞愧。因常怀谦虚到自卑的态度,所以性子里总没有强势这个概念,不是对人与事的敬畏退缩,是对自然与生命哲学的致敬。因而与那些肯听我思想,又不会轻易被我影响的人交谈,才是酣畅至极的事情。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些思考,也能给对方一些新见,就算各执己见都是一件美事。


但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憋不住的倾诉感,因此稍有些自我思想的,都难免好为人师。朋友圈完全扩大了这种本性,有思想的传递思想,没思想的倾诉自己的生活,以期得到某些回馈用以心理安慰,这就是每个人都赖以存活的,名为认同感的东西。思维强大的人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同,因为也没什么人会认同,就算处于同等层面,才会发现每个人的自我思维开发其实都差距甚大,一丝丝的毫厘差距都能谬之千里。因此伟人总是孤独,所谓的曲高和寡。也因此大哲们基本永远在吵架。


如何成为思想巨哲?自然还要踩过无数前人的脊梁骨。不读到一定数量的好书,真心是难以和他们做心灵上的沟通。到了那个时候,就会觉得,人死了或没死一点也不重要,从字里行间就完全足以完成所有的思维沟通。是的,就是这么神奇。说是这么说,然而基本上估计是没几个人能达到的吧。


我平日经常上的网站其实就那么几个,常驻知乎是很神奇的起源,我想基本上每个有思考问题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去百度搜索自己有疑问的问题,经常能跳出来知乎的回答。毫无疑问,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权威,经过无数知友验证。算是我几年来觉得最有益的一个网站了。


很多时候也许我对于一个问题只是有思维雏形,如果我不深入思考或去针对学习,那么也许我要经历很多事情之后才会形成对这件事情和问题的完整思维模式,但如果我一时间深入的去探讨,阅读了无数前人的经验和思维,我就很容易找到共鸣点和反驳点,在这种对立中迅速明晰自己的意志,并逐渐思考完善。


所以有时候觉得活在这个年代简直是开了挂。可能我前面摆着无数条路,每条路我都要走一遍才能通关,要浪费的时间不计其数,但是因为每条路基本上都有先人走过了,然后我站在路口,听他们带回来的关于这条路上的见解和终点的所得,用极少的时间,我就知道哪条是合适我的路。避免了无数的危险和险阻,虽然所得不能有他们亲身体验的深刻,但不管怎么说,我轻而易举的收获了无数的知识,汇众家之所长,不仅是赚了,还是赚大发了。


所以有些书可能对我没用,但对别人有用。这个观点与我不符所以我不浪费时间,但正好和别人的不谋而合。所以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书单都不一样,选合适自己的,我们不必要在阅读完所有的书之后再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事实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开始思维独立,当然那些阅读时从不思考的人例外。而且不要和我说什么生活和工作,相比于从书里得到的精华荟萃,我们平日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能得到的感悟真的少的可怜,这是因为一些客观局限性造成的。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时间。为什么很多身处高位的人都想长生不老?他们只是留恋权势和金钱吗?他们将要忍受无尽的孤独折磨,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因为对思维的追求不能停止。很明显可以看到,秦始皇等时代靠前的时候,长生是热门话题,因为那之前压根没有什么经验分享,他们想要验证自己的思维世界,就得花费无数时间精力去自己体验,短短一辈子真的不够用啊!而为什么后世很少提这个话题了呢?因为有了很多前人的经验要去学习了解,知道了自身的局限。


我们现在很少有人会考虑长生。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要思考和学习的东西已经没完没了。我们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一些借鉴和答案,这样就没有那么大的热忱再自己体验一次了。所以知道为什么当代旅游给人的观感并不好吗?


在出门之前做好攻略,确实省了很多麻烦,但是因此你也差不多对景点有个认知了,于是去到后毫不惊喜,因为已经看过照片了呀,甚至实景还没有照片好看呢。自然啊,不修图能吸引你来?所以旅行的意义就变成了留爪,合影,到此一游。


而上千年前,是这样的。在外游学踏青,渴了去农家要碗水,突然就看见了美丽的姑娘,映着灼灼桃花,这就成了景;偶然闯进一片土地,山明水秀,鸡鸣狗吠,安静和谐,世外桃源,于是这也是景;山川河流,从北方到江南,风格突然就从旷野变成了温婉,于是这也是景。我一直想,景色之所以成为景色,是因为它是你意外的惊喜,是你从没想过从没见到的样子,所以那一瞬间那样惊喜,那样留恋。有时候也为路上的人和事。热心的冷漠的当地人,给你指路给你留宿给你教训。所以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有的一切你都不知道,但你的确在之中得到。


好过如今安排好酒店交通景点,全程不必与人交流,全程没有意料之外的事。虽然大大的方便了,但人生失去多少刺激和惊喜。读书也类似于此,别人的固然给我们省了不少事,但到底只是参考,最终还是要好好选择一条路,自己去走一走体会一下,古人早已经说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什么很多人一样的博古通今,饱读诗书,但有些人就是格外有魅力呢?这就跟老师一样,有些老师讲课精彩绝伦,有些却暗然无味。读过的书一样,有些人将之转化为了自己的东西,自己体验过经历过思考过,所以讲出来也满满都是可靠真实有趣,而一些人仅仅只能算读过,就算倒背如流,灌输给你你也觉得不怎么样。因为语言是有偏差的,每次转述都大打折扣,没有附加值的转述让人昏沉,还不如原书来得好,因为亲身经历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真实可靠莫名感染人。而别人讲出来,八成就失真寡味。


不过这里面还涉及一个阅读问题,叫深入浅出。我们读不懂的书,作者固然很棒,思想固然很好,但他们也因此陷入了“写出的东西很深奥”这条定律里。不过这也没办法,就好像一条涨满了水的河,你说它汹涌奔腾泄出来痛快,还是装个水龙头放出来的痛快?所以一般人可能也不懂庄子的伟大,但只要思考,你就知道庄子能用简单生动的寓言讲出那么多哲理是多么天才的事情。而且他的寓言从不模棱两可,这个看出这个道理,那个看出那个道理,或者干脆看不出道理。庄子的寓言只说一个道理,看完谁都知道,绝不会偏差。


因此其实这个才是大招。阅读高大上的书籍,写出接地气的话语。卖字为生的人,总是愁这个。


梁文道先生说,所谓精心的阅读就是你和这部作品的对话,这个过程中可能它不能征服你,你也不能征服它,但你逐渐的和它达到了同等的高度。


你看,这就是阅读的好处,我们在不断增长我们的精神。所以梁先生也同样提醒我们,不要读那些畅销书,用另外的话来解释你早已经知道的事情,让你误以为你读懂了书,增长了见识。实际上你不过温习了你早就知道的事情,并麻痹自己得到满足感。只有读那些你还不能全部理解的书,你才会在这场拉锯战中获胜。


最后选择摘录,也许是说出了一点阅读的作用。然而其实我觉得,我无非是不知道在这浮躁的世界还能做什么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