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福!修善!

 龚大沣 2016-03-07

  
修福修善

  (发明)世人之所蓄积,有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又有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此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也。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此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也。若夫吾带得去,人夺不去者,惟有修善与福耳!修善到极处,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拥护;修福到极处,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应。
  (译文)世上人民所积蓄的东西,有的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有的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有的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金银财宝,房屋田园,这是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的。博学高才,技艺智慧,这是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的。要想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就只有修善修福啊!修善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七祖①超升,百神拥护;修福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火不能烧,水不能淹。修善是得福的基础,得福是修善的感应。
  注释:①禅宗到六祖就已经不传衣钵,没有第七祖,这里用七祖借代修福修到最高境界的人。
  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业;但修慧而不修福,又虑薄福而少资。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则修福而常破戒。后释迦成佛时,兄已得罗汉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尝不饱。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虽作畜生,为王所爱,珍珠缨络,常挂其身,食邑至数百户。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惟佛称两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
  (译文)只管修福而不管修慧,常常因为享福而造罪业;只管修慧而不管修福,又要担心薄福而缺乏资粮。从前迦叶佛在世的时候,有两兄弟,出家为沙门,兄长持戒坐禅,一心修道而不布施,弟弟就修福而常常破戒。以后释迦成佛的时候,兄长已经证得罗汉果,但因为曾经没有修福,常常吃不饱。弟弟因为破戒,就出生在象群里面,但留下来的福还有很多,虽然做了畜生,但被国王爱护,珍珠缨络常常挂在身上,拥有封地几百户。所以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只有佛才能福慧具足,所以称为两足尊。

  下附征事(三则) 广置义田《懿行录》

  明华亭顾正心,字仲修,父中立,仕至广西参议。正心好行其德,尝捐银十万四千七百两,买义田四万八百亩,散华青两县之供役者,赋役赖以不困。时代巡莅松,除夕禁爆,有市民犯禁,误系正心于狱,见狱中之寒者,给以衣,饥者,给以粟,罪可赎者,代为完纳,囹圄几为一空,又捐资修葺狱室。往往施恩于不报之地,后两台上其事,钦授光禄署臣,从祀乡贤。

  大买义田,布施众生

  (译文)明朝华亭顾正心,字仲修,父亲叫中立,为官做到广西参议。顾正心平常喜爱行善积德,曾经捐出银子104700两,买下义田40800亩,施舍给华、青两县当差的人,这些人有了依靠,赋役就没有困难了。有一次,代巡抚来到了松,在除夕禁止燃放爆竹,有一个市民违反了禁令,燃放爆竹,误捕正心入狱。正心到狱中后,看见到饥寒的人,就送给他们衣食,罪可赎的人,就代为赎回,监狱几乎变空了,随后又捐资修理狱室。正心就是这样舍己为人,从来不求回报,后来两台大人向上报告了他的先进事迹,皇上授命为光禄署臣,被敬奉为乡贤。
  (按)范氏义田,流芳千古,止及同姓,未必及异姓,田止以百计,未必至四万有余。顾君所为,何其迈前人而杰出乎!据其福报,此时定在六欲天宫,飞行自在,享无极之乐矣。
  (译文)范氏义田,流芳千古,但他只利益到同姓的人,还没有推广到其他的人,他的田只能用百计算,还不能达到四万有余。顾君真是超越前人的杰出好人啊!推测他的福报,这个时候一定在六欲天宫,自在飞行,享福无穷了。

  独成胜举

  明湖州徐汝辉,富而好施。时杭州重建戒坛,所费不资,布按两司,召富民劝募,汝辉愿独力任之。宪长杨继宗问故,汝辉曰:“人有子不肖,虽有所积,必属他人,何如干此胜事,后世渐渐享用乎!况财为渊薮,吾子无财,亦无渊薮,未始非爱之也。”遂以白金千锭献,两司共叹其明达,特设席后堂,邀同僚宴之,复以彩帐亲送之,归闻者,无不钦慕。

  不为自己积钱财,真为子孙积福德

  (译文)明朝湖州徐汝辉,家里富裕,喜欢布施。当时,杭州重建戒坛,要花大量资金,上面命令两司召集富人募捐,汝辉愿意一人承担。宪长杨继宗问他为甚么这样做,汝辉回答说:“子孙不肖,即使我积留钱财,也是属于他人,为什么不做这样的好事,积下阴德,留给后世慢慢享用呢!何况钱财是因为修福才积聚起来的,我的子孙命里没有财,也就不能积聚钱财,并不是我不爱他啊!”于是就献出白金千锭,两司非常赞叹他的开明大度,特别在后堂设宴款待他,邀集大家一起和他欢聚,徐君又亲自向大家赠送彩帐。听到这件事的人,无不表示钦佩。
  (按)《大宝积经》云:“吾不舍财,财当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徐君已作坚财矣!
  (译文)《大宝积经》说:“我不舍财,财就会舍我;我现在就应当舍财,使它变为永不衰竭的坚财。”徐君就积下了受用无穷的坚财啊!
  补:聂云台曾写了一篇《保富法》,记载了曾国藩,范仲淹等名人不为子孙积钱财,而为万世积阴德的感人事迹。看看现在,真正这样做到的还有几人呢?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后裔,他虽是工商界巨头,却是一位虔诚的居士,布施最为慷慨,为我们作出了表率。热衷于追求金钱的人,请看看《保富法》和《安士全书》吧,这样您就不会整天为钱财而烦恼,并走上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不倦(浙人面述)

  明末浙江史某,好善乐施,尤喜斋僧。时有寺僧大成,募盏饭供众,道经史家门首,史若见饭少,必以己饭足之,如是历有年所,毫无厌心。一日夫人坐草,见大成步入房中,众骇异,索之无有,俄而产妇生男,急遣人踪迹之,而僧已于是日回首矣,遂以大成名之。幼甚聪慧,茹胎斋,及长,文誉日隆,至顺治间,大魁天下。

  布施有恒,喜得贵子

  (译文)明朝末年,浙江有个姓史的人,好善乐施,尤其喜欢斋僧。有位僧人,名叫大成,出外为僧众化饭,经常路过史家门前,史某如看见饭少,就送出饭来补充,这样大约做了一年,没有一点厌倦的心理。有一天,他的夫人临产,突然看见大成走进房里,大家非常吃惊,赶快去找,一下就不见了,没有多久,产妇就生下一个男孩,再派人查大成的踪迹,他已经在当天园寂了,于是就把这个小孩叫做大成。孩子很小就聪明,在胎儿时就吃斋,长大后,文章声誉一天天增高,到顺治年间,大魁天下。
  (按)但行善而不信佛,其所修福,识者目为第三世之怨,何则?以彼第二世享福时,必然造孽,至第三世,决受苦报也。史君原从佛法中来,故虽遇荣华而不昧。
  (译文)只管行善而不信佛的人,他所修的福,有眼光的人会看做第三世的陷阱,为什么呢?因为他第二世享受福报的时候,必然滥用财势,为所欲为,造下罪业,到第三世就必然堕落受苦。史君善根深厚,前世从佛法中来,所以现世虽遇荣华富贵,却不忘前因。

本文节选自《安士全书白话解》推荐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