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版】吳越个前世今生——三千年吳越史(一)【吳】

 timtxu 2016-03-07

今朝起分幾隻章節介紹吳越史,時間跨度爲吳越爭霸時代到近代上海个崛起。感謝微信公眾號【吳語】个供稿,小編本著吳越本位个立場擔原文略作修改並使用吳語書面體。由於小編個人水平搭經歷有限,本系列文將來還會得弗斷擴充史料、弗短修訂,貤歡迎大家踴躍投稿、討論多多建言獻策。原文(簡體普通話版)鏈接請撳左下角【閱讀原文】。


原創/guoguo

改編/吳川佐衛門



一、上古吳越 :吳越爭霸
(吳-越)

春秋時期个江南歷史,就是吳國搭越國个興亡史。西元前6世紀,當時个江南還嘞嘞“斷髮文身,祼以爲飾”,根本就是中原人眼裡“豈禮也哉”个蠻夷之邦。但就是嘞此地,吳、越兩個強國突然登上吇歷史舞臺,渠拉个武功震動了中原大地,然後,又突然湮沒無聞,驟興驟亡,真猶如流星一般。


吳、越个興盛,搭闔閭交勾踐个名字密弗可分。



【春秋爭霸圖】,請看吳、越个範圍,基本搭今朝北部吳語區完全一致。(吳越南部地區當時相對人煙稀少)


吳王闔閭,嘞西元前506年,以後世聞名个《孫子兵法》个作者孫武爲將,以區區6萬兵,挑戰強大个楚國,柏舉之戰,五戰五捷,大敗楚軍20萬,僅10日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造吇春秋時期攻佔大國都城个先例,乃末吳國威震中原。

 

繼闔閭之後个吳王,便是伊位任用奸佞伯嚭,殺害忠良伍子胥,寵倖西施个夫差,闔閭離世僅20餘年(西元前473年),吳國便畀“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个昔日手下敗將越國滅脫。 

越王勾踐滅吳以後,隨即乘勝率兵北渡淮水,會中原齊、晉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向周元王致貢。周元王命使臣賜勾踐胙(送來祭肉),封勾踐爲“侯伯”,晉伯位。自此,越軍橫行江淮一帶,諸侯盡來朝賀,越國个國勢達到了頂峰。 

弗過,話起來,箇有如寇仇个吳、越,其實倒是一家人。而且,古人,甚至是春秋戰國時个古人,也明白寔一點。《呂氏春秋》記載了伍子胥話“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漢代个趙曄在《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也寫道:“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至於專門記錄越國歷史个《越絕書》更加是直截了當个話:“吳越二邦,同氣共俗”。 

從遠古氏族上追溯,吳越本是一脈相承,難分彼此。從錢塘江南岸余姚个河姆渡文化到上海青浦个崧澤文化,嘞寔眼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个農耕、漁獵工具,陶器搭原居住建築遺址,無弗顯示著共同點,生動个展現吇五、六千多年前,吳越个先民飯稻羹魚、臨水而居个生活格局。從湖州錢三漾出土个古老个絲帛殘片,到吳江梅堰原始陶器上漆繪个春蠶,揭示著一隻共同个信息:東亞絲綢,恰恰就是嘞吳越之地閃爍出頂早个曙光。 

史籍流傳个吳越相似个地名人名,諸如:“于越、于陵、於菇、句章、句容、句餘、句無、句注山、句盧山、句繹、姑蘇、姑熊夷、姑蔑、始末、夫椒、烏程、烏傷、余杭、余暨、余姚、餘幹、蕪湖、無池、無錫”、“句踐、句直、余善、余祭、餘昧、無餘、無壬、無疆”貤揭示了當時个兩國人民,同操著百越語言,彼此嘸沒交流障礙。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曰:“句,音鉤。夷俗語之發聲也亦猶越爲於越也。”故咾“句吳”就是“吳”“於越”就是“越”。其它冠首詞个發語詞性質類似。寔排地名用漢字記錄下來之後,原義漸至湮沒,後世弗知其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如以爲“無錫”其地本來產錫,至漢代錫已采盡,故名。或說:“後漢有客於山(指錫山)得銘雲‘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皆無稽之淡。 


由於吳地交越地文化个生成基礎搭文化形態極度一致,尤其經過大規模戰爭等整合,渠拉个文化則更加水乳交融,難以區分,以至於當時渠拉就是以吳越文化一隻整體而存在个。彼此个戰爭,並無礙於文化个整體統一。


勾踐滅吳以後,一度擔越國國都遷到離齊國弗遠个山東琅琊,擺出了逐鹿中原个架勢。弗過越國終究是根基忒淺,講穿吇就是一暴發戶,勾踐死後嘸沒幾許年數就嘞琅琊混弗下去了,故咾又擔國都遷回了江南。 

別過,寔趟越國嘸沒撤回到老根據地,也就是現在个紹興,而是擔新个首都建嘞嘞當年仇敵吳國个故都,外加索假擔名字就叫“吳”了。寔個“吳”縣,穿過吇悠悠个歷史歲月,歷時2400年,朆改過歇名,也朆遷過歇地方,一直到廿世紀,渠个中心析出建市,幾十年後又變成吇寔隻市个區爲止。寔個縣个中心,弗用話也曉得了,就是大名鼎鼎个蘇州。 

就從伊個辰光起,蘇州變成了江南个首邑,嘞經濟文化哴,引領著江南各地,直到另一座江南城市——上海个興起。 

二、第一次臣服時代
(楚-秦-楚-漢)


大約模嘞西元前333年,當時个越王無疆又想重現先祖勾踐个輝煌,乃末興兵伐楚。有道是歷史會出現兩趟,第一趟是喜劇,第二趟是悲劇,寔趟,江南人馬畀楚軍打得落花流水,無疆畀殺脫,楚軍趁勢反攻,一直打到吇錢塘江。勾踐以來个努力付諸東流,越人又退化成了各個部落,並臣服於楚國。嘞楚國个統治時期,蘇州曾變成戰國四公子之一个春申君黃歇个封地(西元前248年)。有人話渠个封地就是上海,故咾上海別稱“申”是紀念黃歇个,實在頗爲無稽,因爲上海市區嘞嘞春秋戰國个辰光,尚在海底。 

又過吇一百多年,秦王嬴政滅脫六國,尊號秦始皇,擔天下分作36郡。江南劃入吇會稽郡,寔個名字个來源自然是紹興个會稽山了,而郡治仍舊是吳縣(蘇州),寔兩隻名稱,作興反映吇吳越一體个思想。 

在秦个會稽郡所轄个26縣裡,有些縣名一直使用到現在,比如丹徒、諸暨、鄞縣、海鹽、余杭,當然,其他一排縣名還是陌生个,比如陽羨(今朝个宜興)、由拳(今朝个嘉興)、烏程(今朝个湖州)、烏傷(義烏)等。此後个歲月裡,伴隨著經濟个發展,縣會越來越多,名字越會越來越爲今朝个人們所熟悉。 

江南嘞楚國統治時期畀稱作“東楚”,至於民風,依舊繼承吇當年吳越个勇悍,(一直到漢朝,還畀稱作“吳、會稽輕悍”),所以才有得楚國貴族後裔个項羽嘞蘇州起事反抗“暴秦”,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兵,橫行中原之舉。


項羽嘞吳郡長大,起事於江東。末腳兵敗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


楚漢相爭,終於鹿死“漢”手,劉邦嘞長安登基,建立煌煌四百年个大漢王朝。江南依舊是會稽郡,郡治依舊是吳縣。 就嘞漢朝个辰光,又一隻熟悉个地名,畀歷史記錄下來,箇就是“揚州”。 


相傳大禹治水後,分天下爲九州,揚州即其中之一。《爾雅·釋地篇第九》寫著:“江南曰揚州。”“江”即長江。按照東晉郭璞个《爾雅注》,寔個“揚州”个範圍是:“自江南至海”。即是話長江以南到南海以北是揚州,大約模今江蘇、安徽長江以南部分,上海、浙江、福建全部,江西、廣東个一部分。 

但大禹个九州,畢竟衹是一隻傳說,“揚州”真正有吇確切个地域劃分,要到漢武帝分天下爲十三區,置刺史,稱“十三刺史部”,簡稱“十三部”。因爲其中十一部沿用个是《尚書·禹貢》搭《周禮·職方》个“九州”名號,故咾習慣上又稱“十三州”,“揚州”也是其中之一,全稱揚州刺史部,轄區相當於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蘇長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區。 

要註意个是,今朝个揚州市弗屬於揚州刺史部,而屬於另外一個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搭當時个“揚州”一點關係都嘸沒。揚州從江南搬到江北,要到800年以後个唐朝,而伊個辰光个“州”,已經遍佈各地,大體搭秦漢个“郡”相當,早已弗復當年九州之一个殊榮。 

寔歇,由於揚州嘞兩漢个大部分辰光裡向並弗是行政區而衹是監察區,故咾其治所(如曆陽,今朝个安徽和縣)弗是真正意義上哴行政中心,貤弗是經濟、文化中心。兩漢辰光个揚州頂發達个城市交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搭漢朝以前一樣依舊是吳縣(蘇州)。 


·未完待續·





微信號:intersoutheast

投稿郵箱:intersoutheast@outlook.com


掃一掃或到頁面最上方可關注本公眾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