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套叠:揪心的「贪吃蛇」

 D伯爵_夏目 2016-03-07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根据发病原因,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是 3 岁以内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是肠息肉和肿瘤)。


图1 示意图左图为正常肠管;右图为套叠肠管




 图2 示意图显示肠套叠时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相邻肠管内


 

临床表现

典型肠套叠患儿常表现有腹痛、呕吐、便血(果酱样大便)、肛门停止排气等,触诊可发现腹部腊肠样包块。



发病原因

约 95% 的小儿肠套叠原因不明。


多数学者指出,婴幼儿肠系膜的某些解剖特点可能是诱发肠套叠的解剖因素,如回盲部尚未固定、活动度大等。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有关。


约 5%的小儿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可因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而诱发。



类型

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远端肠段部位将肠套叠分为以下类型:




超声表现及诊断

婴幼儿若出现阵发性呕吐、哭闹或血便等症状时,临床上常首选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肠套叠。


超声上,肠套叠的表现包括:横切呈“靶环征”,纵切呈“套筒征”。若套叠时间较长,可见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壁水肿等,部分可合并腹腔积液。


超声应注意观察肠壁的血运变化。若套入段肠管壁明显水肿,血流信号减少,则提示患儿病较重,临床行空气或水压灌肠时发生穿孔的几率增加。


此外,超声还可发现诱发肠套叠的机械性因素,如肠息肉,肠重复畸形,梅克尔憩室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可发生一过性肠套叠(尤其是小肠段肠管),超声检查时可随肠蠕动或探头加压观察到套叠—复位的动态变化。 



图 1 肠套叠短轴呈典型的「靶环征」,可观察肠壁水肿情况



图 2  肠套叠长轴纵切呈「套筒征」或「假肾征」



图 3 肠套叠并其内系膜淋巴结肿大



图 4  应用CDFI对套叠肠壁的血运变化进行观察



图 5-1 套叠内肠壁水肿,CDFI检查可见肠壁血运明显减少



图 5-2  同一患儿,同时可见大量腹腔积液,透声差



图 6 肠套叠并其内囊性包块,术后证实为肠重复畸形

 


图 7 肠套叠伴肠息肉

 

治疗

1. 非手术处理(适应于发病<48小时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或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


2. 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形:


(1)发病>48小时,患儿全身状况差;


(2)不能自行复位的小肠套叠;


(3)继发性肠套叠;


(4)明显肠梗阻,月龄<>



编辑:高瑞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