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圈】白砥:许我十年之志

 Qsc书屋 2016-03-08

2015年的第一天,之江书画院,当着近百号粉丝的面,白砥现场挥毫,写下杜甫的《赠李白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六尺大小,用的是颜体楷书,浑厚的笔墨间,“痛”“狂”“雄”等字眼散发出来的豪气,让我惊觉,外表温文儒雅的白砥,内心则暗涌激情。

这只是一个开笔。接下来,白砥将效仿陆俨少创作《杜甫诗意画百开册页》,完成一百件以杜甫诗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他将其称之为《杜诗百品》。

对技法娴熟的书法家而言,完成一百件作品不难,难的是在个人风格下,力求一品一面目。白砥很明白这个任务的挑战性,他给自己许了一个时间节点——十年。


力求一品一面目

L:白砥老师,您的开笔仪式命名为“仰止陆师·融通我意”,看来与陆俨少老师的渊源颇深啊?

B:我一直都很仰慕陆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美院读书期间就接触过陆老,陆老对我的创作也颇为认可。不久前,我在微信朋友圈读到陆俨少创作《杜甫诗意画百开册页》的故事,再次被深深打动。100幅作品的内容,是陆老根据自己对杜甫诗文的理解所绘,每幅作品均配有杜甫诗文,从中可以看到他中年的工致缜密,与晚年的雄健豪放之气象。我这次也想学一学陆老,用书法来创作杜诗百品。


L:书法可快可慢,为什么您给了自己十年之期?创作着眼点在哪里?

B:书法家,书法写得好是一个基本条件,更要写出自我风格,风格上又要写出变化。所以我准备花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年累年创作,作品格式尺寸不会统一,会有小字作品,会有大件幅作品,还会有巨字书法作品,这对我创作也是一种考验。到时候,做个展览。

书法是一种抽象的结构,书法家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后,每幅作品要拉开风格很难。我希望将杜甫笔下的诗意与我手下的笔意融合到一起,让每幅作品在确立自己风格的前提下,再拉开一定距离。

融是过程,通才是目的

L:我知道白砥老师您的从艺经历是由法语专业转向书法,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书法博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您也是书法界最早从事现代性书写的人;后来,您花了大量精力去研究书法空间构成,尝试碑帖结合之路。

B:不错,你说到九十年代创作了不少带有探索意味的当代书法作品,一是受当时整个当代艺术浪潮的影响,二来在我的潜意识里,对艺术创造一直有一种热情。

在中国,书法是一种传统文化。在我看来,书法家有这么几个层次:

第一种,能把字写好看者;

第二种,笔墨形式有一定的个人风格者;

第三种,能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并有所发扬者。比如鲁迅,他的字也许不是人见人爱,但是个性极强,有一种文化精神的映射,字体造型碑帖结合,线条厚,结构奇,但奇得很醇厚;

第四种,能在前三者基础上站在艺术史的高度深挖传统并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者。你看,王羲之也好,颜真卿也好,他们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是里面能看出许多种变化。

所以,我对书法创作道路的宗旨就是“融”“通”二字。“融”是过程,融汇碑帖、古今中外,包括对形式的理解,借鉴西方艺术对空间的塑造。“通”是目的,要把学到想到实践到的贯通起来。“通”也意味着自然,丰富。不做作,从容随性。


微世界,大得很

L:乾嘉以后,碑学兴起,至民国,碑帖结合的书风被强调出来。看您的作品,一直强调碑帖融合,但也有人会觉得碑文容易流于荒疏,不文雅,您是怎么在走碑帖融合之路?

B:从近代大家的探索实践看,他们发现的并不只是碑帖的不同风格,而是他们在碑文中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东西。碑文古厚,厚即是指线条雄强,古则是古意盎然。有意思的是,古意需要一种柔性支撑,否则仅有雄强则火气太盛。强悍的事物通过绵柔的手段表达出来才会更高品。

L:我非常认同您对“古意”的阐释,这让我想起赵孟頫的一句话“复古即为创新”,创新首先要读懂“古意”。

B:所以,我一直认为书法艺术中,碑帖融合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两者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这条路不仅仅是近现代,其实你看唐代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人,其实早就在探索,他们的作品形式上既有帖的流畅,线条质量又很厚重。

我很反对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书法现代性。一个写书法的人,如果没有持续的“学古”意识和创造意识,只是一味重复自己已然熟稔的书写方式,不是走向“僵”,就是走向“油”。


L:对,只是看起来很“准”。

B:真正的“准”绝对不是“抠”出来的。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哲学性的虚无表现,就像中医搭脉,没有定量,它是模糊的,却是“准确的”。

书法不是看一个字,而是品一件作品整体。不能把基础当作传统,如同平仄是诗的基础,司空图《诗品》的境界才是传统的深层。

所以,书法创新应立足于传统书理、哲理。中国文化,就是一个走向圆点的过程。从天真质朴出发,越学越精致,越探索越丰富,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拙的圆点。曲径通微——微,不是小。古人讲的“微”常含有大的意思。极广大,致精微。书法就是一个微世界,须弥藏介子,大得很。


………………………………………………

来源:她他财智汇

作者:李如艳

摄影:杜国平

编辑:成歌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