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译甲骨文字之一汉字发展简史

 钟离绝遐之万语 2016-03-08
破译甲骨文字之一汉字发展简史    
汉字滥觞于中国父系社会,完形表达在殷墟甲骨文,字体的初步统一是在秦朝的小篆,其演变成熟并全民普及是在西汉的隶书。推动汉字进化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创新。
    公元前7000年左右,中国就有了画在陶器上的图和纹(仰韶文化)。图是具像的图画,如人、鱼、太阳等;纹是抽象的条纹和几何图形,如绳索纹、亚字体、水波纹等。早期图、纹的特点是:一符一义,一符多义,多符一义。这些图纹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演化为后来的汉字。另外两个方向是八卦和绘画。
    约5000年以前,父系氏族社会之初,伏羲发明了八卦。用“—”和“--”交错形成八种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对应代表八种自然对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这是汉字历史上最早的用抽象符号表示客观事物的八个“字”。这八个符号催生了后来的占卜术也催生了汉字系统。
    约4000年以前,黄帝的左右史官叫沮诵和仓颉的借助既有的图、纹和八卦现象创造了最早的一批汉字。最早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叙事。这种造字现象到基本定形的汉字系统——甲骨文——大约经过了2500年左右。
    公元前1400年殷商时代,由于统治者对占卜的记载需要第一次产生了刻在龟腹板和牛肩胛骨、鹿头骨上的系统化了的甲骨文字。从已经出土的四万余片甲骨记载看,甲骨文只是一种区域性的官方文字,甲骨文时期是汉字造字的第一个繁荣期。殷墟考古发掘出二十多万平方米的青铜冶炼遗址,证明这一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周武王伐纣灭殷以后,汉字进入青铜器时代——钟鼎铭文时代。
    青铜器在商殷原是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礼器)”;在周朝以后则成为防范异族造反,夸耀武功的手段。为了防止被征服的异族用青铜制造武器,每一次征伐缴获的青铜器被铸成钟鼎,铭文都是记载和夸耀周朝征服者的武功的。由于书写材料的改变引发了汉字字体的改变。用范铸成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其字体就是籀文,也就是大篆。籀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的使用一直贯穿整个周朝。据王国维考证《史籀篇》收录汉字不超过3300个。
    甲骨文和金文的书写方法是契刻。即用工具刻在甲骨上和刻在铸造钟鼎的模具土范上。殷墟考古发现在一片龟甲残片上有一个毛笔写成的“祀”字。说明当时已经有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由于甲、骨和甲骨文是官方的专利,也由于民间尚无迫切的书写和记载的要求,这种简便易行的书写只是用在契刻胛骨前的初稿。东周开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群雄纷起,战乱频仍。这一时期出现了用毛笔书蘸墨汁、朱砂或漆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的汉字,其字体有了明显的简化,这种文字主要被用于除东周以外的吴、越、楚、魏等国和民间文件的书写。目前已经发现的用毛笔书写的完整篇章是1966年发现的东周·晋的《侯马盟书》,据今约2600年左右。这种字体被称之为“古文”,由于古文作为一种字体得到民间的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则的简化字,即变体(又称或体),这些变体在秦朝以后被称为奇字。
    唐朝初期,在陕西陈仓发现了秦襄公时期(郭沫若)的十面石鼓,每面都刻有一首四言诗。其字体明显地表现出由大篆和古文体向小篆体过渡的迹象。
    除了石鼓文以外,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一个文化繁荣时期,真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各种思想、流派各行其是,文字和字体的创造也进入一个膨胀和爆发阶段。《汉书郊祀志》《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古文,在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到的《礼记》等著作中得到证明古文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在秦以外的几个国家中得到广泛运用的字体系统。因为古文字体的成型期和使用期较短,所以很多古文中的异体字被后世称作奇字。在两汉时期能够辨认奇字的极少数人已经成为奇才了。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文字有秦八体和新六体,其中就包括专门刻制虎符用字的刻符,模仿凤鱼虫鸟体形书写的虫书(虫书在吴越等国多用在剑铭上),用于摹刻印章的缪篆(缪篆也称摹印),还有刻在竹杖上的殳书题于书封和门楣上的署书等专用字体。由于字体多种多样,又用于不同的书写对象,所以字形也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不同的字形字体在交流使用中困难重重。所以秦朝的“书同文”是一个历史的巨大进步!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以后,令擅长大篆的程邈(学界有异议)在大篆的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字体,这就是小篆。又说,在大篆的基础上“或颇省改”后,秦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作为统一的汉字字体标准称之为小篆。
    这个时候中华大地上通用的汉字字体有东周王朝的官方字体大篆(籀文),六国和民间使用的非官方字体古文,秦朝指定的官方字体小篆。这三种字体的统一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将秦朝民间书籍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尽行烧毁。后世史家每谈及秦始皇焚书一事,总是认定他意在统一意识形态。其实,他们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消灭以大篆、古文(奇文)等非秦字体,使秦朝的标准文字小篆得以顺利推行。试想:如果齐楚燕韩赵魏中的一国国君统一了天下,汉字是不是会走古文这条路呢?
    由于“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从此绝矣。”(许慎)战国时代,人分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可见秦的隶书最早是供下层佐吏书写文件的字体。“隶书亦程邈所献,主于徒隶,从简易也”(颜师古)。
    然而古文却并未“从此绝矣”,不仅古文未绝,其他字体也得以存世。其原因就是研究历史的需要。秦朝、西汉直至王莽的新朝,在录用史官的考试中,对字体的掌握是必考的基本功。汉承秦制,史试中书考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王莽新朝书考六体:古文、奇字(古文或体)、小篆、佐书(隶书)、缪篆(摹印)、鸟虫书(虫书或蝌蚪文)。上述字体古文(含奇字)和大篆已经废止,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只是小篆在不同器物上使用的变体。所以,秦汉的官方字体是小篆继之为隶书。汉字至隶书字体已基本成熟并在东汉是普及到全民。
    《说文序》“汉兴。有草书。”草书是为了应付紧急状态下起草奏章用的,所以在隶书的字体上又作了简化,“草书起于汉世,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所以草书还有一个名字叫章草。至此汉字的演化基本完成。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更加便于书写和保存。公元121年许慎写成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收字9353个。
   在商周贵族时代,汉字简化是为了小儿学习,不得已而改;在春秋战国时代,汉字简化是为了平民百姓都能使用,不得不改;在秦汉时代,则是因为公文泛滥,不能不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