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汉语讲座18-----汉字

 江山携手 2017-06-10

第二章       

第一节  汉字的字体

学习要点:

要求理解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了解汉字的起源及作用。重点掌握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形、音、义结合的特点。

一、汉字的形成

  (一)文字

  文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有声语言起交际作用的工具。

    有声语言以声音为物质形式,一发即逝。文字用书面形式代替了口语表达的声音,使人们的言语交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字把语言的声音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记录下来,并可在异时异地传播。因此,文字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范围,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正是借助文字,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才得以积累和传承下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即使在拥有现代声、光、电等通讯设备的今天,文字仍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二)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今天世界上古老而又长寿的文字,汉字和古埃及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圣书字和楔形文字早已不再使用,而汉字一直到今天仍是汉民族最重要、最常用的承载信息的手段。

汉字究竟产生于何时,目前还难以作出确切的结论。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汉字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在西安半坡村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刻在陶器上的记号。  这些记号都刻于陶器的同一部位,不可能是任意的涂划,而是代表—定意义的符号。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最古老的成批的汉字资料,是距今三十多年前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在殷商都城遗址(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发现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的文字。比起原始文字来,甲骨文数量多,结构复杂,可以说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了。

关于汉字的创造者,我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但文字的产生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单一文字符号到完整而有机的文字体系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把汉字的创造归于某个人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汉字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成批的汉字资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的文字,数目达到三千五百个左右。从文字结构来考察,不仅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都已经应用,可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了。商代人已用毛笔写字,在一些甲骨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到毛笔书写的字迹。在汉字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从原始文字演变为商代的相当发达的文字,具体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汉字字体的演变

  字体是文字符号的体式。由于书写工具和承载材料不同等原因,一种文字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符号体式。这些不同的符号体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迭,有的时候几种符号体式在同一时代并存,以一种为主要通行文字。文字符号体式的差异包括许多方面,例如笔画粗细、弯直的形状特征,字的整体形态,组字成分的组合、安排,等等。

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发展阶段。商代主要用甲骨文,周代用金文(又称钟鼎文),秦代主要用小篆,而以隶书为日用字体;汉代主要用隶书,而草书、行书也已流行;魏晋到现代,主要用楷书(即真书),而以行书为辅助字体。

字体的演变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是新的字体一出现,旧的字体就废除,而是经过一段新旧并存的时间,才由新体代替旧体。旧体基本上不用之后,也不是就此消灭,而是在某些场合仍旧在使用。例如汉魏两代,小篆已经不通行了,但《说文解字》仍用篆书,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刻的石经,仍旧用篆书与隶书对照。隋唐两代,楷书早已通行,但在石刻上仍旧有人写隶书。直到现代,在写对联、刻印章、绘画题款等场合,还有人把篆书或隶书作为艺术性的字体来使用。这都说明汉字的字体是有继承性的,

世界上文明的发生大都在大河流域,因为,水源和动植物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的生态条件。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产生,它是独立发展的。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古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和这些文字一样,都经过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的是,当那些古文字在演变中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的时候,唯有汉字,没有停顿地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有着日渐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

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最初发现于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关于它的发现经过,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城里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病,他到处求医问药,后来请太医诊治,太医诊脉后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有一味是医生经常用以涩精补肾的中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明代开张的老中药店“达仁堂”按方抓药,家人买回药以后,王懿荣亲自开包一一审视,无意中发现药中的“龙骨”上刻有一种歪歪扭扭的好似篆文但又不认识的文字。王懿荣平素喜好金石学,精通铜器铭文,对古文字学有较深的素养和造诣。这一偶然的发现,他立即悟觉此味“龙骨”绝非一般药材,于是他又派人到药店访问“龙骨”的来源,并将店里带字的“龙骨”全部买回,这一事情轰动了当时的文化界,尤其是研究历史的不少学者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人们才得知。北京城里几家著名的中药店,凡是“龙骨”这一药材的货源,几乎都是河南等地的药材经纪商贩运进京的。这些所谓的“龙骨”是河南安阳一带的农民在种地时偶然发现的,农民们以为是中药“龙骨”,就卖给了当地的药材商贩,药贩们也一直把这些甲骨当中药“龙骨”来收购,后经王懿荣等学者的精心研究,初步断定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什么“龙骨”,上面刻画得歪歪扭扭的东西应当是比当时还知的各种古文字还要古老的一种文字。于是举世闻名的商代甲骨文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人们发现。因为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后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说起占卜,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现在多数人们已经不信这一套骗人的活动了,但是在古代这种活动十分盛行,尤其在商周时期,统治阶级十分迷信,几乎事无巨细,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吉凶。《说文解字》云:“占,视兆问也。从卜从口”“占”字当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卜”是龟甲兆纹的形状,下面的“口”是问讯的意思,把这两个意义相关的字组合在一起,由它们的联合形式呈现出的新字“占”就是“卜问”的意思。

甲骨文

甲骨文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汉字,至今为止,出土的带字骨片有十六万片,大部分都是商代后期的。当时是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不理解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都是鬼神操纵着,祖先的灵魂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当时盛行占卜,商代统治者每遇田猎、征伐、年景、生育、疾病等都要占卜,并把占卜结果记录下来。占卜的方法是在龟甲或兽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坑或小槽,然后用火烧灼小坑或小槽,使甲骨因受热而出现裂纹,这种裂纹就是兆,占卜这就根据兆来判断吉凶。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者、占卜事由、占卜吉凶以至事后应验与否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从已识的甲骨文来看,它已经脱离了图画阶段而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少数甲骨上有文字与图画混用的情况),它不仅可以记录名词,也可以记录动词、形容词、数词,不仅可以记录一个个单词,还可以记录一句句完整的话,它不仅有大量的象形字、会意字,还有一批形声字,假借字用得也很多,不仅可以记录具体事物,而且可以记录抽象事物,表示语法关系。总之,它已是能够成功地记录汉语的成系统的文字了。不过,它还存在原始阶段的某些特点,如:①象形程度高,甲骨文中的许多字很像一幅简化了的图画,虽然有些笔道已成为象征性的符号。②字形不稳定:甲骨文中的每个字,虽然都有基本的形态,但又有多种写法,笔道的多少和方向往往很不固定。见书。③繁简不一,甲骨文中的许多字,繁简不一,有的差别比较大。④合文较多,在甲骨文中,一字一体,诸字排列的体制已基本形成,但也有不少例外。有时两三个字挤在一起,有时两个字共用一个笔道,这就是合文。⑤行文款式不定,每行从上到下,但行与行之间,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金文

这类记事金文涉及面广,诸如赏赐、祭祀、册命、旌功、训诰、战事等,都在记录范围,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由于青铜制造业十分发达,制作精美,受人喜爱又便于保存,所以把这些文字都筑在钟鼎上,叫做金文或钟鼎文。

和甲骨文相比,金文的时间跨度要大得多,所以形体和结构的变化也大得多,甲骨文的象形性强,繁简不一等特点,金文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存在,不过金文还有自己的特点。①早期金文比甲骨文更象形、更保守。②早期金文笔道圆转肥粗,多团块。后期金文的笔道由圆转肥粗变为线条化。④后期金文出现了美术化的倾向,合体字基本消失,字形大小趋于一致,形态趋于美化,行列趋向整齐,给人以美感。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要扩大他的宅地,在拆毁孔子的故宅时,于夹壁墙中发现了一批古书,有《尚书》、《论语》、《礼记》等,这些书的用字与当时通用的隶书大不相同,汉朝人就认为这是最古的文字,称之为“古文”,其实这些书是战国时期抄录的,所用的字是战国时期齐鲁地区的文字。战国时期,由于地理与政治的原因,当时关东六国使用的文字与秦国使用的文字有差别,文字学界便称前者为“六国古文”六国古文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简体,六国古文不但与当时秦国使用的文字不同,而且彼此之间也不相同。由于六国古文中文字异形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各国的交流,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把六国古文中“不与秦文合者”统统罢掉。这样,六国古文对后世影响不大,只是某些简体被后世采用。

篆文

篆文本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zhou)文称作大篆,故后世常用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汉字发展到篆文,已经实现了线条化、符号化和规律化。所谓线条化,就是把甲骨文、金文里的圆点、团块、尖笔和粗细不同的笔道改为粗细一样的线条;所谓符号化,就是把结构复杂的图形简化为简单的符号;所谓规律化,就是确定某个字由哪些偏旁组成,确定它们在字中的位置,因而确定了一个字的具体解法。小篆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从文字学上看,小篆是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字体。

小篆的特点是很多笔道圆转弯曲,不仅转折的地方要写成工整的弧形,而且许多斜笔也要写成工整的弧形,字形规整匀称,但写起来费时间,不够方便。因此,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但作为通用文字在社会上运用的时间并不长,不久便被隶书取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