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珍贵书画装裱工序

 名字起不成 2016-03-08
  古代珍贵书画用的宣纸,均为手工制造。有一种宣纸,系将两层单纸合在一起,称夹宣,特别厚实,利于行笔发墨。作为贡品的夹宣,称为“夹贡”,较为名贵。
  画在夹宣上的珍贵书画,有经验的裱工,可以一分为二,揭成两张。表面的一层,书、画、印齐全,只是精神略损而已。底下的一张,称“副张”,墨色出现星点残缺,没有印章。作伪者加以“接笔”(添墨、添色)、盖假印,就成为一幅很好的书画。此种书画除印章外,不能称假,其实是做了手脚的真迹。
  曾见徐悲鸿在一幅任伯年的《(苏轼)承天夜游图》上题道:“此也副张也,而精神不爽。”我收藏过一幅徐悲鸿画的竹子副张,用不到接笔就墨色很好,只是没有印章,表面有些拉毛而已。可惜此珍贵书画已在“文革”中失去。
  明代有一种画绢,疏如纱布。估计当时涂有填料,并经研碾,便于下笔。年代一久,填料化去,墨、色透至底层托纸上。这层托纸叫“命纸”。重裱揭去命纸,原画精神大失。而命纸上留有星星点点的画迹,称为“魂子”。古书称作伪者能将“魂子”增添成画。当然,这也不是纯粹的假画。解放初期,我在杭州裱画店看到过“魂子”,是明陆治的花卉册页。我觉得这东西与原画相去太远,除非有名家落笔,否则不可能变为可以冒充真迹的画册。
  目前珍贵书画,副张、魂子已不大看到。但重装纸本古画时,仍要防止被人揭去副张。近见有人撰文谈到此事,写道:“我给众藏友提个醒,珍贵书画请人揭裱前,应先仔细检查纸质,对关键工序就应在旁看着操作,直至托裱件上了板墙后才能放心。”我觉得此谈甚奇,如存心要揭你裱件的副张,难道等你“放心”走后,不可以再从墙上取下来揭取副张吗?其实古人早有办法,那就是在后面四角盖上私章,裱好后对阳光照看印章是否存在,就晓得副张曾否失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