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冲突与道德差异

 采菊东篱630 2016-03-08

文化冲突与道德差异

不久前网友HC在博文中感慨“我的家庭有多忙”,她说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忙”,是一个家庭为别的家庭付出的“忙”。双方的差异一是主在城、客在乡;二是主在医院、客在其他行业或干脆是农民。尤其是,主人夫妇俩都在医院上班,有不错的经济条件,还有宽敞的住房,而且夫唱妇随,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随之而来的,就是客方(复数)家庭成员(复数)一有看病的需要,就不约而同地投靠主方,把主方的家庭当作“后勤部”“供给站”,把主方夫妇当作“导医”“导购”甚至“司机”“保姆”。不只是看病住院需要主人全力以赴地提供援助,而且遇上需要到城里办其他事的时候,也熟门熟路地“拜访”主人。有一天,共有九人住在她家。幸亏她家房屋面积大,可以来者不拒,客人走后却还有一系列善后事宜,比如打扫房间,洗刷被子等,而这些都“不足为外人道也”。

造成这类烦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乡文化的差异,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则是男主人“要面子”。这使我联想起多年前一部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出身城市高知家庭的顾小西是某出版社女编辑,嫁给了从农村考进北京的大学生何建国。自从他们结婚后,何家不断有人来吃住在她家、找顾小西在医院工作的母亲看病,把顾小西的家当成何建国整个家族和整个何家村的家。何建国就是一个死要面子、不会拒绝的人。电视剧反映了何建国性格的缺陷和办事不讲原则、过分迁就父亲的迂腐和窝囊,也提出了在婚姻中是否需要“门当户对”的热门问题。但它主要体现的是城乡文化的冲突。

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有与HC相似的遭遇,只是频度低得多(不像HC那样达到“摁下葫芦起来瓢”“刹不住车”的程度)。找医生是为了看病,找老师自然是为子女上学。退休之前,我在学校无职无权,找我办理转学、插班、补习等的人不多。利用假期为亲戚子女补习功课则是我回避不了的。虽然补课也要付出劳动,但给亲戚的孩子补课,向来是尽义务。某年暑假,一个亲戚要我给他的孩子补课,在十天半月里,补课的孩子吃住在我家,并且临走的时候,我们还给亲戚的孩子包了红包,而这家亲戚夫妇事后甚至没有正式表达过一句口头上的感谢。这与城乡差异无关,因为这家亲戚家未必住在农村,其经济条件也比我家好得多。

我曾在HC博文后留了个帖子,大意说:这种生活体验我也不是没有,只不过不像你那样一群人拥到家里来住。网友的儿子啧有烦言,说:我们家的穷亲戚就是多。H 回答说:权当我们做慈善。其实,“穷亲戚”也不一定比咱穷,只是有不同的角度。比如说:他在乡下,我在城镇;他是农民,我是工薪阶层;年龄比我大的要尊,年龄比我小的要帮;有的身体比我们差,有的喜事比我们多;有的没有退休金,我们聊胜于无;有的做生意蚀了本,我们旱涝保收;有的负担重,我们子女大了;有的子女多,我们的子女少;有的长期贫困,有的突然遭难,有的小富小贵却生性悭吝。反正总能找到一个角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多施与,多付出,多倾斜。

有的时候并非文化的冲突,而是道德的差异。比如我家近期在装修房子,需要大量用钱。有一个亲戚、一个学生,先前我们借了钱给他们,他们不待我们开口,就主动还钱给我们。但另有一个亲戚,我们作为担保替他打了欠条,钱不多,只有几千元,与债主说好了年底还钱,并且约定了日期,可到时候他竟突然不来,也不交代,不解释,不道歉,甚至电话也不接;我们还为他们来,提前到餐馆定了一桌饭,准备好了给他的孩子的红包和礼品。债主到我们家索债,我们只有自己先垫上。钱虽不太多,但这段时间正是我们经济最紧张的时期,同样的一笔钱在不同的时候,其含金量并不相同。我知道这个亲戚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存在着某些困难,但应当开诚布公地与我们沟通,那两个还钱的人家,现在正是他们需要大量用钱的时候。更何况这家所谓的穷亲戚,多年来得到了我们不知道多少帮助和照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