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乡党篇(19)半部《论语》最后一章的谜底是这样!

 歌柏安妮 2016-03-08
原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注释


(1)色,《说文》:“色,颜气也。”即脸上的颜色、气色。本章指惊惧。


(2)斯,《尔雅·释言》:“斯,离也。”《尔雅·释诂》:“斯,此也。”即这,这个。《说文》:“斯,析也。”即破篾。本章是连词,则、乃、就。


(3)举,《说文》:“举,对举也。”本义是双手托物。本章指一种向上的动作。


(4)翔,《尔雅·释鸟》:“鸢鸟丑其飞也翔。”《说文》:“翔,回飞也。”本义是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


(5)集,《尔雅》:“集,会也。”即会合。《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即群鸟聚在树上。本义是鸟类在树上栖息。本章引申为停止,停留。


(6)梁,《说文》:“梁,水桥也。”即河面上的小桥。


(7)雌,《说文》:“雌,鸟母也。”即小鸟之母。本义是母鸟,引申为母的。


(8)雉,《尚书大传》:“雉者,野鸟。”《说文》:“雉,有十四种。”雉,有十四种。本章指野鸡。


(9)时,《尔雅·释诂》:“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说文》:“时,四时也。”即四季。《尔雅·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至也。”本义是季度,季节。本章指时运,命运。


(10)共,《尔雅·释诂》:“供,歭,共,具也。”

《说文》:“共,同也。”即共享,共用或共有。本章同“拱”,指拱手,打拱,行拱手礼。


(11)嗅,《说文》:“嗅,以鼻就臭也。”字本作“臭”,由“犬、自(鼻)”会意,狗的鼻子灵敏,善于闻嗅。本义是用鼻子辨别气味。本章指让鼻子闻到拳头。


(12)作,《说文》:“作,起也。”本义是人起身。本章指行拱手礼后起身。



译文


一只野鸡看到有人来非常惊惧,就踮起脚跟,做了一个向上的动作。野鸡盘旋而飞,然后停留在树枝上。孔子说:“山间小河的桥上,有一只母野鸡,时运啊,时运啊!”子路听孔子这样说,马上给孔子行拱手礼,三次行礼时把脸低下来就像鼻子闻手上的气味一样,然后起身。



解读


半部《论语》的最后一句,成为后世研究和注解《论语》的各家都无法弄明白的一章。如果我们把后世百家的说法一一拿来讨论,非得把人置于云雾之中。正因为本章是上部《论语》的结尾,后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对其中不解的字句展开并进行发挥,又结合孔子的一生,以至于把自己的思路也引到死路上去了。本章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谁会明白呢?首先是孔子和子路明白,然后是编辑《论语》上部的弟子与再传弟子明白,然后是编辑《论语》下部的再传弟子们也明白。遗憾的是,汉儒以后的皆没有弄明白,否则不会导致今天还争论不休。



这半部《论语》在本章即将学完,我们通过本章来回顾一下。从《学而篇》的学道、明道、行道的系列过程,“学而时习之”,是每一个孔门弟子的敲门砖,孔老夫子是我们的先知先觉,我们都是他的后觉弟子。而在孔子的所以弟子中,说到做学问,有一个人很特殊,就是子路。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一直陪伴着。如果说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那么子路就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我们看看本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子路。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有人认为这是两句古诗,不知出处的古诗。我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子路随口作的诗。两千五百年前的一天,孔子和子路走在山里,看到一条山间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桥上一只母的野鸡,孔子和子路两人快要走到小桥的时候,野鸡发现了他们,受到了惊吓。色,惊惧。比如,《公羊传·哀六年》:“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注解说是“惊貌。”斯,本章是连词,则、乃、就。比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举,一种向上的动作。有一成语“延颈举踵”,延颈,伸长头颈。举踵,踮起脚跟。意思是,伸长脖子,踮起脚跟。比如,《吕氏春秋·精通》:“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比如,《庄子·胠箧》:“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翔,盘旋而飞。三国·魏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引周生烈之说,解“翔而后集”为“廻翔审观而后下止也”。而后,连词,然后。比如,《述而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集,《尔雅》:“集,会也。”《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本义是群鸟聚在树上,引申为停止,停留。比如,《国语》:“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比如,《孟子·梁惠王上》:“齐集有其一。” 这句话是说:一只野鸡看到有人来非常惊惧,酒踮起脚跟,做了一个向上的动作。野鸡盘旋而飞,然后停留在树枝上。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想必是孔子听到子路的吟诵后,发出如此的感慨。梁,《说文》:“梁,水桥也。”即河面上的小桥。山梁,就是山间河上的小桥。雌,《说文》:“雌,鸟母也。”即小鸟之母。本义是母鸟,引申为母的。雉,《尚书大传》:“雉者,野鸟。”《说文》:“雉,有十四种。”雉,有十四种。本章指野鸡。”时哉,本章指时运,命运。比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这句话是说,山间小河的桥上,有一只母野鸡,时运啊,时运啊!这里为什么要提到母野鸡呢?母野鸡和孔子或者子路有联系吗?我们在《子罕篇》(27章)曾学到:“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意思是,孔子说:“穿着破旧棉絮做的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袍子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耻辱的,难道只有子路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背诵这句诗。子路能做到穿着破衣服与穿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耻辱,这种修身之道,用“臧”来表达哪里够得上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诗·邶风·雄雉》。忮,害人。求,贪求。何用,凭什么。臧,好的,善良的。意思是,不贪求就不会害他人,凭什么不善良呢?子路终身诵读的这首诗,尤其是这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表达了对当时士大夫的不满,就是这些人不懂得修德修行,一个比一个贪心,把时间都用在了伤害别人上了。子路和这些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耻辱,是因为他比这些士大夫人格高尚。子路终身诵读的这首诗,就是表达了他的志向。孔子赞叹说,这首诗包含了子路一生追求的修身之道。所以,本章这一句表达的是,孔子用母野鸡来比喻子路,是在说你本来是只母野鸡,平时你还读诵“雄雉于飞”这首诗来表达志向,这都是时运啊,这都是时运啊。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子路听到老师这样说,立即给老师行拱手礼。共,同拱,指拱手,打拱。比如,《荀子·赋篇》:“圣人共手,肘几将矣。”拱手礼,从西周起就开始采用了,是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拱手礼与其相似的礼仪称作揖,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子路给孔子所行的拱手礼,是升级版的。三嗅而作。嗅,本义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这里是指用鼻子闻到两手。这说明子路给孔子行拱手礼的时候,手还在胸前,子路低下头来用鼻子贴近手,好像是闻手上的气味一样。三嗅,行了三次。作,《说文》:“作,起也。”指人起身。这句话是说,子路听孔子这样说,马上给孔子行拱手礼,三次行礼时把脸低下来就像鼻子闻手上的气味一样,然后起身。



这一章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整部《论语》上下各十篇,第十篇《乡党》和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总结《尧曰》的结尾,也是整部《论语》的结尾,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三件事:知命、知礼、知言。所以,从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一直到最后一章,都是讲做学问,如何做人。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本章作为《论语》上部的结尾,表现的内容和整部《论语》的结尾是一致的。“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讲的是“知言”;“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讲的是知命。“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讲的是知礼。这是讲子路通过孔子的教育,在他人眼里最不容易教育好的子路,最终能知命、知礼、知言。子路不仅可以教育成功,还随口吟诵出“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诗句。也告诉我们,通过《诗》和《礼》的教育,没有不能教育好的人。本章所传达的道理需要我们细细去体会。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读一句《论语》,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号:tshgxy。






得其精髓
精研易学、人物志、冰鉴二十余载
儒学和大乘佛法践行者
诗人,西域文化研究学者
王宏杰
天山国学苑
品读经典 升华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