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泰伯篇(17)为政者的心理障碍是犹豫和担心

 歌柏安妮 2016-03-08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注释
(1)如,《说文》:“如,从随也。”即依从跟随。

(2)及,《说文》:“及,逮也。”即从背后追上并抓捕。本义是追赶上,抓住。本章是赶上的意思。

(3)犹,《尔雅》:“犹如麂,善登木。”《说文》:“犹,玃属。”说文。犹,玃属。豫,象属。此二兽皆进退多。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本章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4)恐,《说文》:“恐,惧也。”本义是严重害怕、惊恐。本章是恐惧担心的意思。

(5)失,《说文》:“失,纵也。”即放手、脱手而不能控制。本章是错过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为政者效仿和追随的是那些自己感觉不能追赶上的人,犹豫不决和害怕担心两种心理导致错过效仿和追随古圣先贤的机会。”

【解读】


从第十二章“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到本章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都提到了“学”。我们理解本章,是万不可以孤立来解读的,否则就将本章理解得离题万里。本章是自12章以来,孔老夫子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又谈到了礼崩乐坏,以及上一章所说的为政者有三种人是不能教化的,即祸乱官场的三种人。本章,老夫子直言该向谁去学习,为政者应该追随什么样的古圣先贤,并以他们为榜样。所以本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面的内容做一总结,又对后面四章引领。后世为政者的榜样就是尧、舜、禹。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我们明白是我们在翻译时是做学问、学习的意思,但是其本义是指人做学问,孟子有先觉和后觉的说法,即后觉效仿先觉而“习”,这就是学。本章的“学”是指谁向谁效仿呢?从后面的四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是指为政者效仿古圣先贤尧、舜、禹。如,这里是依从跟随的意思。及,赶上。不及,不能赶上的意思,指和自己有很大距离向他人学习而无法赶上的人。所以,学如不及,是指为政者效仿和追随的是那些自己感觉不能追赶上的人。这里所说的“不及”,是在我们生活中和工作中,明明知道别人比我们做得很出色的人,自己感觉永远学不到他人的水平。一说起来,就认为这些人一辈子也赶不上。比如后世做官的榜样范仲淹,后人有没有赶得上的,很少,几乎没有,这就是“不及”呀!这种人恰恰是我们要效仿并以他人为榜样的。遇到“不及”的人,我们容易产生两种心理。犹、恐,就是后人学习古圣先贤的两大心理障碍。犹,本义是指一种叫作“犹”的动物。还有一种动物叫作“豫”。这两种动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进退多疑。人多疑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就像“犹”和“豫”两种动物一样,所以犹豫一词,是迟疑,不果断,对事难以做决定。恐,害怕,担心。这两种心理,该不该向他人学习的犹豫心理和担心做不好的害怕心理。失,本义是遗失、丧失,这里是错过的意思。与《尚书·泰誓》“时哉不可失”的“失”同义。之,这里代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犹豫不决和害怕担心两种心理导致错过效仿和追随古圣先贤的机会。


接下来,后世的为政者所“不及”的就是““巍巍乎!”、“大哉!”、“蕩蕩乎!”、“焕乎”,这都是对尧、舜、禹事功道德的最高者赞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