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外| 人物】(二)刘九庵:在实践中思考 在比较中鉴别

 颐颀书斋 2016-03-08

特别鸣谢

刘九庵先生长孙刘凯先生、长孙女刘媛女士提供宝贵资料及对本文的指正


编者按


刘九庵先生的治学,从来都是具体而微,最终集腋成裘的。他在书画鉴定的过程中勤于笔记研索,严于考证著文。遇到疑难问题,以锲而不舍、艰苦积学的精神,甚至以十余年深入细致的功力求证,终获解决。在他的遗物中,有近三百册笔记,其中部分是全国巡回鉴定及出国考察所见作品的笔记,另有即是为各类研究课题搜集整理的笔记和各类相关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均以精楷誊写。各类专题图片和相关资料,亦有专门档案袋保存,时间跨度数十年。

他的研究成果,犹如一个个的范例,深刻地揭示了书画鉴定的传统方法和普遍规律。比较分析是主要的传统方法。从大范围而言,需要掌握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和诸如名款、题跋、收藏印记、历代著录等辅助依据。更为具体的则是确定一些可作为书画家典型的真迹作品,以此对照待鉴定的作品。他尤其在伪作研究、署款研究和尺牍研究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些已被确定的真迹作品,在长期的、反复的鉴定活动中,也常常会被否定,这较某一件作品的真伪鉴别意义更为重大。就此而言,当代世所公认的书画鉴定大家,均有所不同的发现,从而将传统的书画鉴定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上。刘九庵先生就是当代的鉴定大家之一。



△ 刘九庵与长孙刘凯(左三)在香港艺术馆虚白斋库房赏画(1995年)


伪作研究——知真知假,缺一不可


  「真有真的规律,假有假的规律,只有两方面都掌握了,问题方能分析清楚。」——刘九庵


  充分了解古代书画作品中的伪作,是去伪存真的重要依据。刘九庵先生早年于琉璃厂经营古玩字画,以及后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经历,使他接触到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因此他对伪本研究十分熟稔,尤其是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对祝允明传世作品的鉴定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明]吴应卯《五言诗卷》 天津博物馆藏

  1962年,刘九庵先生与张珩、谢稚柳先生一起外出鉴定,在天津博物馆见到吴应卯的草书《五言诗卷》。在没有看到卷尾署款时,大家都差点误当成是祝允明的作品,并一致认为若此人伪祝允明书,似可乱真。1987年在与鉴定组重复鉴定时,刘九庵先生详审细察,恍然顿悟其二人书法的本质区别:「祝氏书法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有时亦中、侧兼用。在他不同时期的行草书中,落笔多藏锋重按,深得涩与疾二法,形成藏头护尾,沉着痛快的体势,吴氏书法多露锋轻按,以寓侧锋取妍的形态,比之祝书,可谓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由此分辨出一批历来被认为是祝允明真迹,实则为吴应卯所作的作品,例如《草书醉翁亭记卷》、《草书阿房宫赋卷》等。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明]祝允明《草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卷》([明]文葆光仿) 山西省博物馆藏


  「对于辨伪,一般鉴定时能定其真伪,排除伪品也就够了,但他对伪本也进行研究,还尽可能找出作伪者。」——傅熹年评刘九庵


  另一种传世大字草书伪祝允明书,用笔风格大都千篇一律,少有变化。内容多为《梅花诗》、《饮中八仙歌》一类的前人诗歌,而署款则常写一些在祝允明真迹中不曾出现的「翠竹山斋」、「碧梧山居」等。刘九庵先生参照自己历年来所见此类三十多卷,研究发现这些当出自一人手伪。当见到文葆光书立幅和扇页时,观其笔法与伪祝书大卷极为相似,心生联想。直至在上海博物馆见到文征明、顾璘、文葆光三家书合卷,才确定了自己之前的猜测。


署款研究——真伪密码,艺术元素


  「古代书画家在其作品上所书款识,所钤印章,也有着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繁复,从单纯的『落款』作用,到成为艺术表现组成部分的过程。并且,每一位书画家所书款识,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及不同时期的变化。认识和掌握古书画款识的演变规律和某些特征,是书画鉴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书画作品本身是真、是伪的判定。」——刘九庵


  可信的古画款识,当以北宋为最早,宋人一习惯在款识下署「笔」字。在那之前的作品,多是靠标题或文献记载而被认定的。从北宋中期起,除了不署款、仅署名款的情况,作品的署款格式已经出现了图名、创作时间、画家署名、钤加书画用章等,隶属画院的画家还有「臣字款」,但从未见署别字、别号的作品,且从不见书写受画者姓名,即上款的作品。宋徽宗赵佶绘画作品的题款,当为特殊一列。他一般以「天下一人」的花押形式署名,还会题写作品标题,或书自作诗,或书写诗序一类的文字,开启了其后款题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化的先河。



△ [宋]郭熙《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宋]郭熙《早春图》署款

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并在年款上钤「郭熙图书」朱文长方印。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宋]赵佶《祥龙石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右上瘦金体书「祥龙」二字,左方自书小序和七言律诗一首,末款「御制,御画并书」,画押,钤印。


  南宋画家继承了北宋时期已经出现的款识格式。除此之外,不隶属画院的官僚文人画家,他们的署款不仅有书词,且在款识中同时署上名、字、号,已趋丰富化。在南宋初的米友仁作品上,则首见题给受画人的上款。后来的款识内容更加自由不拘,出现了作品的欣赏者、收藏者。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绘画中款识所含的主题内容,在南宋时期已经大体具备了。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宋]郑思肖《墨兰卷》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右侧有自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左侧落款为「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一卷」并有「所南翁」印章一方。


  元代书画艺术相当繁盛,尤其是文人绘画更获空前发展,因而绘画款识的格式更为丰富多变,各个画家更是有自己的习惯特点。这一时期的绘画多署为某人「作」,同时题跋开始多起来,且内容详尽,甚至包括作品的创作起因、地点、时间等,标志着绘画款识格式已趋完整。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元]赵孟頫《人骑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卷首右上标题「人骑图」,卷尾款署「元贞丙申岁作,子昂」。下钤「赵氏子昂」印。


  明代绘画的款识,除了承绪宋、元画作款识格式外,还有两点特殊之处。一是相对元代画家多署「作」的习惯,明代画家则多署「写」。署「写」字并不始于明,而于明代则成风气。二是在题款的格式上,从元朝兴写上款时,到明代中期以前,所有的上款皆应为平行款。所谓「平行款」,即书于上款前的一行写到何处,所书的上款一般另起一行,而与前一行的高度一致。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明]文征明《真赏斋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 
[明]文征明《真赏斋图卷》小字楷书款

「嘉靖丁巳,征明为华君中甫写真赏斋图,时年八十有八。」


  在明清之际,款识变化中可以用来作为鉴定依据的有这样两点:一是从元代倪云林到明代中期赠送友人的画,一般写「题赠」、「画赠」,万历年间以后则出现了「题似」、「画似」。两者之义本无区别,只是这样的题款用字,此前没有。二是从明天启年间,至清康熙四十三年前,书画作品的上款,往往称谓「社兄」、「社长」、「社盟」、「词长」等。到康熙四十三年时,遂禁止结社,这类称谓就不再使用。因此可以此作为断代的参考依据。


  「在利用署款格式进行鉴别、鉴定时,分析画法、艺术水平。书画鉴定的根本之处,仍在书画本身的识别,而仅以款识来判断是不够的……」——刘九庵


  刘九庵先生还总结了古代书画作品署款的作伪方式,大致分为:挖、洗、补、裁。他还特别指出另外一种特殊情况:古人临前人作品时不落自己的款,而盖自用印,这种情况特别容易被后人误读为前人的作品。




△ [元]鲜于枢《醉时歌》

伪本原为元末明初人书,作伪者自中间裁开,行下空白处添「枢」字伪款,加伪「伯机印章」印 。


  刘九庵先生在署款研究方面最具体的案例是关于八大山人。他为其正名:首先是解开了「朱耷」作为原名为何从未见于其任何作品款识中这个非常规现象——明末时期「耷」乃「驴」字的俗写,这与山人传世墨迹署「驴」名款的作品以及山人自谓「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的自称是相符合的。其次他发现了由于前人谬误而将由桵、朱容重、朱道朗误认为都是八大山人别名的情形。

  刘九庵先生还完成了对八大山人生卒的考证。对于八大山人生年的确定,他主要依据了黄安平为他所画的《个山小像》图轴自识:「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另,八大山人行楷书苏轼《喜雨亭记》中有「……乙酉江右自一月以至四月不雨,润四月十日乃雨……八十老人。」由此推知八大山人生于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关于八大山人的卒年,刘九庵先生是依据相关信札尺牍透露的信息推断出其于康熙四十年乙酉(1705)秋冬之际因病而逝。


△ [清]黄安平《个山自题小像》 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刘九庵先生将有确切依据的八大山人传世作品以时代排序,并分析其中的逻辑规律,发现其署款、印章的变化规律。比如[八大山人]的署款首次出现在其五十九岁时所作的《花竹鸡猫图》册,其中[八]字作曲脚状,这一形式一直用到69岁。在是年所作的《安晚》册中,从[六月廿日]一行款识起,里面的[八]字不同形式写法出现,并沿用至终年80岁。

  刘九庵先生发现并总结[画]与[写]在八大山人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变化规律:甲戌(1694年)以前的绘画作品均署[画];甲戌(1694年)之后,[画]与[写]并用或不署[画]、[写]。至丁丑(1697年)后均署[写],而不署[画]。


尺牍研究——日常记录,点滴不凡


  古人从书札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不仅真实,而且珍贵,其中很多内容足以补画史之未备。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开众多久悬未决的疑问,有些更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敦促我们在众多原已认定为真迹的作品中去鉴别、辨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刘九庵


  刘九庵先生对信札尺牍的兴趣与研究始于其在琉璃厂的岁月,在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后,馆藏四万多通的明清尺牍更是让他如鱼得水,通过对这些材料中透露出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总结,他取得的成果颇丰,或直接运用于古代书画鉴定,或间接考证作品的真伪,解决了在书画鉴定中许多悬而未决的疑惑。他所撰《明清书画代笔数例举证——读札拾遗》一文通过七则信札详细证明了几个代笔现象。后来又以金农为个案进行研究,推测出其代笔者有汪士慎、罗聘、项均、筠谷、松溪、陈彭、杨爵等。由此形成他特有的鉴定特色。



△ [清] 钱善扬《致春雨札》

「……夏太常墨竹,侄力量只好躅蹶,办七折钱四两,多则不能得,望老伯为侄向贵友一商也。如要拙画,则或要先祖款,或寄耳……春雨老伯先生,侄钱善扬顿首。」由此可以看出信札中提到钱氏与人交易夏昶墨竹,或以自己的画作交换,或仿其祖钱载画交换,是钱善扬仿作钱载画的证据。


经典著作——集腋成裘,鉴古开今


  刘九庵先生一直奋斗于书画鉴定事业的最前线,他笔耕不辍,出版有《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录》、《刘九庵书画鉴定文集》,并与傅熹年先生共同遴选审定了《中国绘画全集》(战国、唐代至清代部分)的作品。《刘九庵书画鉴定文集》收录文章三十余篇,其中既有鉴定方法论,也有个案研究,内容详实。而《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尤有代表性,是刘九庵先生毕生鉴定经验的总结。他以早年郭味渠先生按各类文献所编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为蓝本,在几十年的目鉴活动中长期积累、不断考订而成。书中所收作品均是目鉴为真迹、有纪年的精要作品(包括书画家早期及晚期罕见作品),以及少数有精善出版物、又公认为真迹的宋元作品,并添加了它们的收藏单位或引用出处。而且勘误了书画家之姓氏、人名、字号的误记,最重要的是从作品上有干支、有年岁者,推出书画家之生年,或是另行考定其卒年,补画史所缺者160余人。作为一本书画作品检索工具书,为后人的书画鉴定提供了便利条件。



△ 前排从左到右依次为《刘九庵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刘九庵书画鉴定文集》(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2007)、《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后排为《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录》(紫禁城出版社,1999



编者后记:


  本文经各类资料汇编而成,在有限的篇幅内只能略述一二。刘九庵先生学识广博,其著作经典,内涵信息量庞大,值得细细品读。




△ 刘九庵在北京寓所审定刚出版之《名家翰墨丛刊》(1996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