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 刘九庵先生长孙刘凯先生、长孙女刘媛女士提供宝贵资料及对本文的指正 编者按 历来书画作伪的方法很多,溯其源流基本可归纳为六种,即:摹、临、仿、代、改、造。这里所指的六种方法,主要是早期的做法,不包括现代博物馆的复制,概念亦稍有不同。 △ 1995年4月刘九庵先生在台湾大学进行关于书画伪作辨析的演讲视频 「摹」,就是对原作真迹的摹写,又称「影拓」、「移画」或「响拓」。摹书画,即以素纸或绢覆于书画原件上,利用纸、绢的透明度,借助于光亮依样描绘。或者仅勾描轮廓,然后填墨,也称双勾廓填,这种方法多用于描摹书法。书法摹品有时是一件作品有多幅摹本,其中又分为「母本」和「再摹本」。「母本」的特点是先双勾,再填墨。其勾笔、直笔、填笔,摹得天衣无缝,一毫不差。「再摹本」的特点就是从「母本」上摹下来的,只得其形而失其神。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东晋]王氏一门《万岁通天王氏进帖》(唐人摹)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系以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王羲之后人王方庆所进王氏一门书法真迹为底本,以硬黄蜡纸用双勾廓填法勾摹而成。墨迹飞白处有意做出,并特意用细笔框注标示出原件的破损处,极忠实于原作。 「临」,就是在熟读原作面貌的基础上,临写作品。一般有对临、背临和临摹等方法。对临即对照原作,边看边临。而背临的作品,是临者凭着对所临对象的记忆,根据被临书画家的风格而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临画者为了避免失去原作之形,先摹原作物象之轮廓,再临作品的内容和细部,因此,临往往与摹紧密联系,或被称为临摹。 △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卷》(宋米芾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书画家的习作,即学习某书画家的书画风格和技巧,以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而这样的习作,有时也会被作伪者所利用。另一种则是作伪者的一种作伪手段。 早期仿品特点为「假他人之姓名,作自己之形状」;宋元时期的仿品与原作并不一定像,但其书法、笔法又确为该原作者之特有,而这些作品一般都落被仿者的款,不落仿者的款;其实这是一种学习前人,学习传统的做法。明代中期以后,在作品中题写仿某某的开始渐多,以至发展到每作必写仿某大家或名家,一般都是落自己的名款。这其中又有不同的情况:如沈周(沈石田)作品常题有仿董、巨等字样,他确实收藏有董、巨人、等人作品,能时常欣赏,以至模仿其画法笔意。而一些小名,甚至无名的作者,在作品中也常写仿某某,其实,他并未见到过这些大家原作真迹,只是用这种方式以证明自己看到的真迹多,收藏富,借此提高自己的声誉和身价,以求得更高的经济价值。这些人的所谓「仿」,既不像,又不懂,早已失去了「仿」的意义。 对于刻意作伪者来说,要求仿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书画水平,和对被仿者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方能乱真。但即便如此,仿作者在书写或绘画的过程中,往往仍不可避免地将本人的一些笔墨习惯留在作品之中,而且,如果是后人仿古人的作品,一定会有时代风格的差异。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元]钱选《孤山图卷》(元人仿)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代笔」,简单地说,就是请别人代替自己书写或作画,而落自己的名款,或加钤自己的印章。代笔有两种,一种只代一部分,犹如合作,就是书画家本人作一部分,另一部分由代笔人完成,而落款是书画家本人的。另一种是作品全由代笔人来作,仅落款是由被代书画家来写。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元]管道昇《秋深帖页》(元赵孟頫代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由赵孟頫代管道昇书,署款时由于习惯所致,赵误书「孟頫」,后又改书「道昇」款 「改」,指改动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整个面貌。改的方法和手段花样繁多,诸如挖、割、擦、洗、刮、添、补等等,有时还几种方法并用。作伪者通过各种手段将冷名头或小名头作者的书画,改为古代名家或同时代大名家的作品;或将无款书画添加前代或同时代大名家的名款;也有的画本真迹,却在作品上添加假的名人题跋;还有将真迹一分为二拆开,分别与伪作拼凑,变成两幅或者多幅真假参半的作品的;也有干脆拆而不凑,成为两幅。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清]傅山《书诗卷》(后改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原为明早期人书,后人将原款去掉,改添傅山款识。 「造」,就是伪造。其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有本的造,所谓「本」,多是伪造者熟悉被造书画家的特点、风格,而利用被造者的名气,采用其书法、画法特点造假,以出售牟利。这种造也可称为「熟造」。另一种是「冒造」,即根本未见过这个人的作品而生搬硬造。此种造法盛行于明清两代,并往往形成地域性造假。 △ 左右滑动可全览 △ [宋]董源《山水图卷》(清初广东造)中国文物交流协调中心藏 编者后记: 1995年4月,刘九庵先生与故宫博物院萧燕翼先生赴台湾,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拜会秦孝仪院长并进行学术交流。此时恰逢刘九庵先生主持的为期8个月,由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托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赝品书画展」进入尾声。这个展览从全国各省三十六个文博单位中选取赝品一百五十六件与四十八件真迹对照展出。展品自晋唐到近代,横跨千年,展示了摹、临、仿、代、改、造等各种手法的伪作作品。应台湾大学邀请,以这次展览为例,他进行了关于书画伪作辨析的演讲。
|
|
来自: 颐颀书斋 > 《《美术邮典》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