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小宏 今年3月3日是第17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如何才能对孩子的听力有一个正确认识,保护好孩子的耳朵?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晋接受了记者采访。 不要嫌弃耳屎,它能保护耳朵 人的耳朵从外耳道口到鼓膜这一圆柱状的通道,叫做外耳道,其特点是弓形弯曲、皮肤薄嫩。 外耳道前半部的皮肤有丰富的毛囊及耵聍腺、皮脂腺。这些腺体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尘粘在一起就形成了 “耳屎”,医学名为“耵聍”。 王晋告诉记者,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此“耳屎”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 听力下降的程度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全聋四种情况。一般认为,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诊:耳朵经常嗡嗡响,也就是常说的“耳鸣”;在环境嘈杂的场所交谈或聆听有困难;时常感觉听不清别人说话,包括电话交谈;常常将电视或收音机的音量调节得非常大;对声音定位有一定困难。 五大因素危害儿童听力 对于儿童来说,有哪些不安全用耳的因素? 据王晋介绍,一是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包括三类,分别是抗生素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利尿药,如速尿等;抗肿瘤类药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个别敏感体质的人,小剂量接触上述药物后即可造成听力损害。 二是儿童容易感染中耳炎,这与其耳部结构特征有关。3岁以下的幼儿,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善,连接中耳和咽部的咽鼓管较为短、宽、平,且位置较低。当孩子感冒时,病菌非常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三是噪声刺激。研究表明,长期接触70-80分贝的噪声可造成内耳损伤;超过85分贝的噪声可造成内耳传声结构和听神经损伤;爆炸等超过130分贝的噪声强度可造成急性内耳出血、鼓膜穿孔或听神经损伤。 四是耳朵进入异物。王晋所在科室在门诊期间,曾经从不少小朋友的耳、鼻中取出过小珠子、黄豆等各种各样的异物。一旦这些异物进入耳鼻后,可能会胀大,加之孩子的耳道、鼻腔较窄小,就容易卡塞在其中,卡住的胀大种子可能引发耳鼻的炎症反应。 五是不要自己掏耳朵。小朋友皮肤很嫩,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 保护耳朵,预防感染最重要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爱耳护耳都要从细节做起。”王晋告诉记者,保护耳朵,预防感染最重要。 新生儿期耳聋预防应在围产期就开始,尤其是早产时外伤或产期的各种原因导致的缺氧、新生儿黄疸极易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感染是小儿期耳聋的常见病因,其中以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聋以及由于腮腺炎、高热等疾病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最常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随便拿支“耳勺”掏耳朵,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没事就用发夹、指甲等掏耳朵的习惯,觉得这样很舒服,殊不知这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引发疾病。 王晋提醒,不要频繁挖耳。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按摩护耳操 1、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2、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每日3次。 3、耳甲腔上方的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4、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5、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