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随便掏耳朵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06-10

耳屎,医学名称叫“耵聍”,是外耳道皮肤分泌的干性、片状小块物质,呈淡黄/色,味苦,折之有腻感。耳屎像“哨兵”,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可以将进入耳道的灰尘、小虫等阻挡在外。耳屎多了,一般会伴随着人们的头部摇动及进食时的咀嚼活动自然掉出来。如常常自己用火柴棍、棉棒等挖耳,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导致溃烂或者红肿。外耳道又小又深,一不小心则会捅破鼓膜,令人丧失听力。外耳道发炎如治疗不当,细菌则会经过血液或者淋巴液循环扩散,导致脑膜炎或者脑脓肿。挖耳还会将霉菌带进耳道,感染霉菌病,耳朵会又痒又痛又流水,使听力受影响。长时间挖耳的慢性刺激,也可能引起乳头状瘤,甚至癌变。

如耳屎太多过大或者是因“油耳”,阻塞了外耳,要请大夫处理。当有异物进入耳朵时,要尤其注意不要采取掏挖的方式拿出异物。这个时候可以低头,再用力晃动头部,以便异物脱出。假如异物不脱出,要找人帮助查看耳道内异物的部位。假如看到的是比较软的异物,可用镊子将其拿出。

最好的耳朵保养之道就是不要管它,因为耳朵本身就有自我清洁保护的功能。

耳垢的功能。耳垢是耳道外侧的皮肤腺体分泌物,混合着脱落的表皮、耳毛而成。耳垢具有润滑外耳道皮肤、沾黏异物、阻挡昆虫侵入、保温、防水的功能。

掏耳朵的危害。耳朵的鼓膜比蝉翼还薄而且娇嫩,如用硬物掏挖,稍不慎鼓膜就有被挖伤或破裂的危险,轻则听觉减退,重则丧失听力。

不要使用公用掏耳器械。公用掏耳器械往往带有多种细菌,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