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城民间对联的故事

 钓翁老张 2016-03-09



楹 联

对联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之题词:“新年稍余庆,嘉节号长春”。至宋时遂推广用在楹联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如对故世者哀悼的联句叫挽联。

古往今来,名联极多。这里记述几副对联及其产生缘由的故事,其中多数同我的故乡桐城有关。必须说明的是,我这里讲的是故事。故事有些是人们编的。因为故事不是历史,故无须对故事作什么考证。

桐城在近代史上有“文化之乡”之称。这里出了不少文人学士,有的官至极品,最出名的是张英、张廷玉父子,不仅是清正廉洁,政绩斐然的朝廷重臣,且都是大学问家。

张廷玉告老还乡,盖了房子。乾隆得知相府建成后,亲笔写了斗大字的大门联,上联“国朝谋略无双士”;下联“帝许江南第一家”。乾隆的字写得也极好。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幅名联遗迹现已荡然无存。

“桐城派”是雄踞文坛200余年的一大文学流派,创始人方苞(号望溪)。相传方苞在京城对一些文友吹牛皮:“我们桐城连拣狗屎的也会对对子”。有一位文友不信,在一次因公务来皖时特地到了桐城。一天清早,在县城一巷内碰到一位进城挑大粪的老农,便上前拱手相问:“您老会对对子么?”老农说“对子?什么对子?”这位京城来的文人说“对对子就是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老农说“你出吧。”“你们安庆府有座振风古塔,就以此对联如何?”接着口述上联:“宝塔耸耸,七层四面八方。”这位老农对不上来,便摇摇手,挑着粪桶走了。



振风塔

文人回京后,对方苞说:“先生您吹牛,我考了一位农夫,他一个字也对不出来。”方苞说:“    绝对不会!”文人说:“农夫未语,摇摇手就走了。”方苞以讥讽的口气说:“足下太没有学问了,那位农夫对出来了,且对的好极了。”对方讶然,便问方苞何以如是说。方苞道:“那位农夫用手势对了: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经方苞这么一说,对方折服了:“哎呀呀,相比这之下,我的上联太俗,下联高雅多了,确乎哉,天下文章在桐城!”

曾国藩,这位自称是桐城派的弟子,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其学问确是很精深的,且对有些事的处理尚有人情味。他的乳母病故,他深为悲痛,含泪写了一副挽联:“一饭尚酬恩,况褓抱提携,只少十月怀胎;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此挽联感情深沉诚挚,对仗工整。

挽联写起来,比一般对联要难,因为要求挽联的作者(或献者)写出与作古者的关系和由此而迸发出的独特感情,这样方能动人。

吉鸿昌因“抗日罪”在天津殉难于反动派屠刀之下,在追悼会上,一位青年手捧一挽联来到位会场,交给主祭人,主祭人立即展开读后,惊住了。这是一幅长联,上联:“万里龙城,挡不住猖狂海寇,古北、喜峰、冷口,烽火连天,铁马金戈,同泽同袍争赴难;”下联:“五千貂锦,问谁非慷慨儿郎,晴云、烟树、吴江,乡关何处,银台白塔,秋风秋雨慰忠魂。”这幅挽联,不仅充分地显露了作者精深的文学才华,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昂的爱国热情。


吉鸿昌故居

挽联的作者是桐城中学学生,当时只有16岁,他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文坛著名学者、楚辞研究大家马茂元。

有些人自己不会作挽联,便请人代作,代作者必须投入献联者对故世者特有的感情。方孝旭(系桐城著名汉学学者、书法家方守敦之子、新月派著名诗人方玮德之父)1953年谢世,方言、舒芜等孝旭先生之子侄从北京、杭州等地归里奔丧。

当时邮政局邮递员戴家甫经常给方家送信,他想送幅挽联,以表达对方老先生之敬意,但自己不会写,于是请城里当时汉学功底深的方林辰老先生代写。老戴向方老讲了自己的心情,方老先生沉思片刻,立即提笔写了这样一幅特殊的挽联:“寿到古稀年,有儿女万千里奔丧,应拂髯乐游天上;我为绿衣使,感先生常殷勤教导,今而后怕过门前。”这幅挽联被方言、方徨、舒芜等文化人及桐城诸学家称为一绝。方令莞(孝旭先生之妹,知名文学家)说,这“今而后怕过门前”一句,其情似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方林辰老先生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好联,除了他古文功底深厚之外,主要是被这位邮递员一片真情所感动。

在桐城,良弼大桥建成后,附近农民夏夜常到桥上乘凉。一天,安庆巡抚衙门一官员坐轿从桥上经过,一位农民挡住轿子,出一上联请这位官员对下联,以良弼二字及其同音字作了上联,要求对方也必须以地名用同音字来对。农民出的上联是:“良弼桥,桥上乘凉,凉到夜半,凉毕。”这位官员下轿,来回踱步思忖,却对不出来,难为情而去。行至桐北官道吕亭驿,天下雨,只好住下,天亮时雨停了,此时这位官员忽然来了灵感,对出了下联:“吕亭驿。驿中下雨,雨至天明,雨停。”


良弼桥

桐城民间,往往有用对联进行“论战”,有些“论战”性对联十分有趣。相传东乡有一塾师,年过半百,馆内有十多蒙童,其中有一个姓史,年方十岁,家庭是当地名门望族。一天,这位塾师看见馆前有一围着绫罗腰带的人走过,便给这个小学童出了对子的上联,并要求下联必须有丝绸之类的词字,先生出的上联是:“六尺绫罗,三尺围腰三尺坠。”小学童对不下来,老先生说“你回家想想,明日交卷。”

学生回家后,对姐姐说了。姐姐认为,这位老先生要求太严了,便调皮地戏弄一下老先生,为弟弟作了下联:“一床锦被,半床盖姐半床空。”次日,小学生交给先生,先生问:“这是不是你自己所作?”学生如实相告。这位老先生一时心念有些邪了,但知道对这位大家闺秀不能轻举妄动,便又出一上联:“树大根深,叫樵夫怎能下手。”小学生拿回家交给姐姐,她好气又好笑,对出下联:“河宽浪涌,劝渔翁及早回头。”老夫子看了后,心想,事端是你这位千金挑起的,心里不服,又出一上联与之辩论:“竹本无心,柰旁边丛生枝节”;小姐一看,理直气壮地回敬:“藕虽有孔,而其中不染污泥。”

先生一看,深深钦佩这位小姐才华,想登门求教,小学生向姐姐告之老师的要求后,姐姐说:“可请老先生在后花园墙外的坡地上看看花园。”老先生应约来到坡地上朝花园里一看,小学生同姐姐手拉手地在花园中观花。老先生看到,这位才华横溢的千金原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因前两次对对子受了冤枉气,便又不正经地摇头晃脑地哼了起来:“园中鸡冠花未发。”小姐一听,,立即回敬:“墙头狗尾草先生。”

对联可以用来论战,也可以用于骂人,相传戴名世(号南山)就用对联骂过皇帝。有一年春日,御花园中珍贵的墨牡丹开了,皇帝请他去观赏。他看后,皇帝请他做一对联,戴名世奋笔疾书:“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后戴名世因“文字狱”被处以腰斩酷刑。临刑前,朝廷派一翰林监斩,并由一位有文才的同监“犯”木匠陪斩。押至刑场,监斩翰林叫木匠出上联要戴名世对,木匠说:“木匠打枷枷木匠”;戴名世又用下联骂了监斩官:“翰林监斩斩翰林。”

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