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左)和刘邦 来源:网络 秦代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各国诸侯风起云涌,乘势造反。这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秦末汉初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诸多功臣中,萧何的地位最高,与刘邦的私人关系最密切,也最受刘邦的信赖。汉三杰中,张良早年追随故主韩王,一直谋求恢复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辅佐过的韩国,直到韩国复兴无望,才死心踏地追随刘邦。韩信出身贫贱,早年是个连饭都吃不上的穷光蛋,在项羽军中混事又不得志,蹉跎多年,直到秦亡以后才投靠刘邦,与刘邦没什么私人交情,加之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屡建奇功,在汉军中有极高的威望,因此刘邦对他始终心存戒备。 萧何是刘邦早年的同乡好友,平日对刘邦多有关照。秦末刘邦到咸阳送役夫,朋友们为他凑盘缠时,别人每人掏三个铜子,只有萧何掏了五枚大钱,这件事让刘邦一直念念不忘。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沛县起兵造反后,又是萧何设计使刘邦得到沛县,并拥戴他当了沛公,使刘邦积攒了最初争天下的资本。徼悻率军攻入关中之后,以为功成名就的好色之徒刘邦准备住进秦宫风流快活,其他将领也只顾争抢金银细软美女豪宅时,只有萧何忙着搜集整理秦王朝的律令、户籍、图表等图书、档案,以谋求更辉煌的大业。从刘邦起事之后,萧何就充当着刘邦的内当家的角色。 秦王朝灭亡之后,项羽大封天下,刘邦被封在偏远闭塞的汉中做汉王。当时汉营中的军官多为沛地人,暴秦被诛灭之后人心思归,军心涣散,许多将领见搏取功名无望不辞而别,当了逃兵。而萧何却一心一意为刘邦操持政务,治理疆土,网罗人才。在萧何的经营下,汉中成为汉王朝夺取天下最早的根据地。
萧何画像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在洛阳大封天下功臣,诸将争功,争执不休,其中针对萧何的意见尤为尖锐。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功臣皆曰:‘臣等身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而刘邦毫不客气地批驳了自恃劳苦功高的武将们的意见,以打猎为喻,说那些驰骋疆场厮杀的武将如同打猎时追逐走兽的猎狗,而把萧何比喻成指示猎狗追逐猎物的猎人,直言不讳地说诸将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给予萧何极高的评价。加之关内侯鄂秋时对萧何功绩客观公正的分析评说,萧何被评为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其实客观地说,消灭楚霸王,建立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应该是韩信,只是此时的韩信刚刚被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由楚王贬为淮阴侯,此时绝没人敢为韩信评功摆好。与其他人相比,萧何的第一功臣是当之无愧的。
从此之后,萧何就生活在莫名的惶恐之中。小心谨慎又不知如何是好。刘邦征讨英布时,还时时操心萧何。此时的萧何权力也非一般人能比,正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所记载的一位姓王的禁军军官对刘邦所说的那样:“陈豨、英布造反时,陛下您亲自率军征讨,那时萧相国守卫关中,只要他跺跺脚,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就不是陛下您的天下了。”而萧何在其权力顶峰之时,对刘邦毫无二心,兢兢业业地为刘氏江山操劳。而刘邦在前线常常派人监视萧何的所作所为,让萧何心惊胆颤,不知所措。此时的萧何不知是否明白张良的韬晦之计,不知是否想到韩信的前车之鉴。此时的萧何与刘邦只有君臣之分,绝无朋友之谊。做为过去的朋友,他十分了解刘邦无耻卑劣、不讲信义的性格;做为现实的臣下,他见到了太多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担忧。萧何的一位门客对他说出了心中的惶恐:“萧相国您被灭族的日子也不久了。你位尊为相国,是大汉朝第一功臣,其荣誉地位不可复加。您人关中后深得百姓之心,十余年来,关中的百姓都依附于您过着美好的日子。皇上之所以多次探问您的情况,就是担心您凭借关中的地力民心背叛他。”这段话准确地道出了刘邦担忧和萧何恐慌的缘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