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何的惶恐与无奈

 蒹葭微霜 2016-03-09


萧何(左)刘邦


来源:网络


秦代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各国诸侯风起云涌,乘势造反。这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秦末汉初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诸多功臣中,萧何的地位最高,与刘邦的私人关系最密切,也最受刘邦的信赖。汉三杰中,张良早年追随故主韩王,一直谋求恢复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辅佐过的韩国,直到韩国复兴无望,才死心踏地追随刘邦。韩信出身贫贱,早年是个连饭都吃不上的穷光蛋,在项羽军中混事又不得志,蹉跎多年,直到秦亡以后才投靠刘邦,与刘邦没什么私人交情,加之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屡建奇功,在汉军中有极高的威望,因此刘邦对他始终心存戒备。


萧何是刘邦早年的同乡好友,平日对刘邦多有关照。秦末刘邦到咸阳送役夫,朋友们为他凑盘缠时,别人每人掏三个铜子,只有萧何掏了五枚大钱,这件事让刘邦一直念念不忘。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沛县起兵造反后,又是萧何设计使刘邦得到沛县,并拥戴他当了沛公,使刘邦积攒了最初争天下的资本。徼悻率军攻入关中之后,以为功成名就的好色之徒刘邦准备住进秦宫风流快活,其他将领也只顾争抢金银细软美女豪宅时,只有萧何忙着搜集整理秦王朝的律令、户籍、图表等图书、档案,以谋求更辉煌的大业。从刘邦起事之后,萧何就充当着刘邦的内当家的角色。


秦王朝灭亡之后,项羽大封天下,刘邦被封在偏远闭塞的汉中做汉王。当时汉营中的军官多为沛地人,暴秦被诛灭之后人心思归,军心涣散,许多将领见搏取功名无望不辞而别,当了逃兵。而萧何却一心一意为刘邦操持政务,治理疆土,网罗人才。在萧何的经营下,汉中成为汉王朝夺取天下最早的根据地。


萧何经营汉中的时间十分短暂,大约只有一年多时间。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里,他让汉中人民永远记住了他。他领导汉中人民所修的山河堰,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这一工程筑堰修渠,引清澈的褒河水灌溉汉中盆地数万亩良田,使汉中成为北国江南,鱼米之乡。萧何的这一历史功绩一直恩泽着今天的汉中人民,现今的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建的。汉中人民没有忘记他,修了多处祠、庙纪念他。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不仅善于理政,还慧眼识英雄。他在与韩信的短暂的交谈中发现韩信是位国士无双的帅才。当得知韩信逃离汉营时,披星戴月,策马一百多里,连夜追回韩信。并力排众议,说服刘邦隆重地拜韩信为大将军,留下了一段“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韩信也不负萧何的厚望,成为刘邦在军事上打败项羽的关键人物。


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萧何精心治理着大汉的后方,建立政权,安定民心,发展经济,恢复建设,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兵员、粮食及其他军需物资,使驰骋前线指挥作战的刘邦从无后顾之忧。为了战争的胜利,萧何动员自己的子弟亲属数十人奔赴前线为刘邦卖命。萧何对刘邦的忠诚,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对于萧何的才干与功绩,刘邦也有中肯的评价,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萧何画像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在洛阳大封天下功臣,诸将争功,争执不休,其中针对萧何的意见尤为尖锐。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功臣皆曰:‘臣等身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而刘邦毫不客气地批驳了自恃劳苦功高的武将们的意见,以打猎为喻,说那些驰骋疆场厮杀的武将如同打猎时追逐走兽的猎狗,而把萧何比喻成指示猎狗追逐猎物的猎人,直言不讳地说诸将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给予萧何极高的评价。加之关内侯鄂秋时对萧何功绩客观公正的分析评说,萧何被评为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其实客观地说,消灭楚霸王,建立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应该是韩信,只是此时的韩信刚刚被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由楚王贬为淮阴侯,此时绝没人敢为韩信评功摆好。与其他人相比,萧何的第一功臣是当之无愧的。


汉王五年之后,大汉王朝表面上虽已一统天下,但其实天下并未太平,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匈奴铁骑不断骚扰入侵,韩王信勾结匈奴乘机作乱,六国贵族心怀叵测蠢蠢欲动,陈豨、英布相继起兵造反,朝中诸吕窥视、王子夺嫡、矛盾尖锐。此时的刘邦也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但他的疑心、他的猜忌、他的自负使他不愿将兵权交给其他将领代行征讨,只得强撑着病体连年征战。即使精明干练的萧何把国内治理得繁荣昌盛、井井有条,但刘邦依然放心不下。此时的刘邦担心的并不是国家治理得如何,而是担心萧何是否会取代自已。


也许是萧何太能干了,以至于功高震主;也许是本性无赖的刘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怀,把萧何想的与自己一样奸诈无耻,此时的刘邦对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干革命的老朋友也不放心了。当萧何为吕后设计未央宫钟室斩杀韩信后,萧何自己又成了刘邦的心头之患。萧何长期留守后方,经营关中,爱护百姓,治国有方,因此深得民心。这正是刘邦怀疑、猜忌萧何的根本原因。韩信被诛之后,远在征讨陈豨前线的刘邦派使者回长安嘉奖萧何,晋升他的官职,增加他的封邑,并派五百名兵士担任他的警卫。朝中大臣纷纷向萧何表示庆贺。萧何自己也盲目乐观,沉溺于喜庆之中。此时只有长安城外的一位种瓜的隐士邵平看出了其中隐藏的杀机,他提醒萧何说:“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淮阴候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萧何听从了邵平的计谋,不仅谢绝了刘邦的赏赐,还把自己的私人财产也拿出来给刘邦作军费,这才消解了刘邦的疑虑。


从此之后,萧何就生活在莫名的惶恐之中。小心谨慎又不知如何是好。刘邦征讨英布时,还时时操心萧何。此时的萧何权力也非一般人能比,正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所记载的一位姓王的禁军军官对刘邦所说的那样:“陈豨、英布造反时,陛下您亲自率军征讨,那时萧相国守卫关中,只要他跺跺脚,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就不是陛下您的天下了。”而萧何在其权力顶峰之时,对刘邦毫无二心,兢兢业业地为刘氏江山操劳。而刘邦在前线常常派人监视萧何的所作所为,让萧何心惊胆颤,不知所措。此时的萧何不知是否明白张良的韬晦之计,不知是否想到韩信的前车之鉴。此时的萧何与刘邦只有君臣之分,绝无朋友之谊。做为过去的朋友,他十分了解刘邦无耻卑劣、不讲信义的性格;做为现实的臣下,他见到了太多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担忧。萧何的一位门客对他说出了心中的惶恐:“萧相国您被灭族的日子也不久了。你位尊为相国,是大汉朝第一功臣,其荣誉地位不可复加。您人关中后深得百姓之心,十余年来,关中的百姓都依附于您过着美好的日子。皇上之所以多次探问您的情况,就是担心您凭借关中的地力民心背叛他。”这段话准确地道出了刘邦担忧和萧何恐慌的缘由。


萧何毕竟是精明的政治家,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一改一往清正廉洁的形象,强买百姓的土地,广置房屋田产,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并大肆收受商人的贿赂,搞得百姓对他怨声载道。以至于刘邦征英布班师回朝时,老百姓拦住刘邦向他告萧何的状,使刘邦都不敢相信眼前告“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的状是真实的。萧何用自污纳贿的手法败坏自己的形象,向刘邦表明自己并没有赢得关中百姓的爱戴,这实在是一种违心的无奈之举。当一位追求道德完美,勤政为民的政治家不得不以向自己身上泼污水,自己贬损自己的道德情操来保全身家性命时,他内心所遭受的折磨恐怕是难以言表的。萧何晚年的某些“劣迹”,是刘邦逼迫下的无奈之举。好在司马迁对他有客观公正的记叙,使后人理解、原谅了他的某些过错,他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精明、干练、勤政、爱民的政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