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汤丨火哥专栏 作者简介 火哥,南国早报小记者周刊主编。中小学生孩子王,家长们的好朋友,自媒体混子。最讨厌朋友圈鸡汤文,但发誓要写与众不同的鸡汤。火哥的心灵鸡汤,简称:火鸡汤。 “妈妈回去给你买一堆气球” 论家庭教育中“无为”的重要性 壹 “妈妈回去给你买一堆气球” 上个月,小记者俱乐部一次活动,为了增加气氛,要打些氢气球装点一下现场。飘在天花板上的气球,让路过的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不住家长的央求、孩子期盼的眼光,我们拿了两个气球给两个年龄较小的孩子。谁知,旁边的大人都拉着孩子过来要。 经解释,大多数家长都离开了,但有一个家长一脸黑线,说前面的孩子都给了,到她孩子就不给了,“什么意思啊”。 我们解释说活动还没开始,等两小时活动结束后,可以考虑送一个给孩子。这位家长没好气地对孩子说:“有什么了不起,妈妈回去给你买一堆气球。” 看着这位妈妈愤愤而去的背影,我想,如果她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长大了就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孩子以后提出任何问题,都要被满足,一旦拒绝,就受不了。这样下去,多年后,是否会有下面的对话呢? “妈妈,我们班的班花不和我谈恋爱。” “没关系,妈妈给你介绍一堆,你随便挑。” …… 细想起来,这位妈妈的这种回应,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觉得自己的面子过不去,而进行的一种应激反应而已。 气话你说了,心中的不满也发泄了,但后果你真的想到了吗? 贰 你怎么连人家女孩子都不如? 我们经常会带着小记者上街去卖报,练习孩子的胆量、口才。一个多小时里,孩子们的表现不同,最多的能卖60多份,最少的也有几份。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带的小组里,有一位胖胖的男生,跟着走了一路,一份报纸也没卖出去。我们有个内部规定,就是不能拿“鸭蛋”,不管怎么样,至少要卖出一份。 所以,我一路都在鼓励这个胖小子。但是当一个先生叫住他,已经将钱掏出来,只需他将报纸送过去就能打破“零”的记录时,胖小子退缩了。 我告诉他,拿报纸给叔叔,然后把钱接过来,这事就成了。但无论怎么劝,他都不为所动,后来我想拉他过去,但看到眼泪都快出来了,只好作罢。 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胖小子还没开张,而其他的小记者,最多的已经卖出二三十份了。我就想让他分一些给那些卖报快的孩子,但他就是不答应。 后来,我就有些憋不住,鼓励的话里,就有一些冷嘲热讽的味道,说你怎么连人家女孩子都不如呢? 卖报快结束时,我也不知道什么情况,胖小子卖出了他的第一份报纸,拿着一块钱在我面前显摆。我看到他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看到他身上慢慢建立起来的自信,一下子感动起来。 打破僵局后,胖小子变得主动了,也能接受别人帮他卖报纸了。当天,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事后,我就在反思自己,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比较慢热,第一次和这么多陌生人打交道,比较难以打开局面。 作为大人,应该看到这种个体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建立信心。 反过来,我自己内心的焦急,也并非全然因为孩子卖不出报纸这个表象。 我希望我的团队是所有小组里卖的最快的,我希望小组里出现卖的最多的“小达人”,就将一些任务向更有能力的孩子倾斜,这些私心对于激励积极分子是非常好的,但是却忽略了后进者成长的进程。 叁 孩子,你的东西丢了 跟孩子们打交道的一年多,发现问题最多的就是丢三落四。 去年寒假,带一帮小记者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游学。一路上,我和同事康老师就像保姆一样,跟在后面捡这个捡那个。 最有意思的一次,一位同学买完纪念品,把装钱的信封(因为他的钱总是四处掉,我们特意给他找了个信封)夹在咯吱窝,不一会儿就掉了。 又过了没多久,刚才买的那个纪念品,又丢了。最后,他两手空空地走了大半天,一点也没发觉,到晚上,我们拿着他丢的东西找他时,他才恍然大悟。 小记者参观新加坡《联合早报》。 游学到后半段的时候,我和康老师商量,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们给孩子们强调,以后就是看见谁的东西丢了,我们也不会帮捡。 那之后,我们真的是看见了也不帮捡,当然相机、手机这些贵重东西,还是帮收一下,回头再好好批评“失主”。 自此后,有些人的雨伞、水杯丢了,就再也不能从老师这里找到,丢三落四的现象越来越少。 我记得非常清楚,临上返回的飞机,还有一个水杯放在送我们去机场的大巴上,我忍了忍没有去帮拿,而是上飞机前告诉了他们这个事,谁丢的让谁去心疼。 虽然临上飞机前,有个孩子的护照不见了,把我们折腾的够呛,但是大多数孩子的这个小毛病已经几乎被根治了。 肆 “这些家长可以拉出去枪毙了” 说了这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我想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有时候真的要学会“无为”教育。 你“无为”了,其实是把“有为”的机会让给了孩子。当然,有时候无为,是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做,就像第一个故事里的妈妈,她其实不知道当时应该化解这样的尴尬,便习惯性地用一种很不好的方式去应对。 所以,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时,不妨先把事情晾一晾,待你脑子里有了更好的处理方式时,再介入。 第二个故事里的我,确实全程都在尽自己的努力,或者是鼓励或者是冷嘲热讽“激将”。 但在这件事情中,我宁愿再无为一些,排除自己心中争第一的观念,把自信在内心慢慢构建的机会留给孩子,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提醒我家孩子多喝水哦!”“我儿子爱出汗,记得帮他擦汗。”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类似的提醒,感觉他们把已经上小学或初中的孩子,还是当做婴儿一般照顾。 家长的这种无微不至,在任何细节上的有为,是非常不科学的。这种细心体贴,正好剥夺了孩子个人能力的发展,本该属于孩子成长机会,就这样被生生扼杀掉了。 前天,听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国学讲座。主讲人问:“在家里,把孩子叫做‘宝贝’、‘宝宝’的请举手。”大概有四分之一举手了。 主讲人开玩笑地说:“这些家长可以拉出去枪毙了。” 大家哈哈一笑后,主讲人开始解释,古人爱给孩子取名“狗剩”、“狗蛋”等,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名字起的贱一点好养。而是古人的一种智慧。 什么智慧呢?就是一开始,就不要像现在很多家庭一样,把孩子放在家庭金字塔的顶端,让孩子没有一个晋升的空间,养成了骄傲狂妄的性格。 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家庭的最低端一步一步地爬上来,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智慧的生发,也有利于孩子个人能力的建设,并且有一颗抵抗挫折的强大内心。 “苦难是化妆的祝福。”这句话来源于《圣经》,也适用于家庭教育。 在有些事情上,家长们尽量无为一些,该让孩子经历的东西,你不要去剥夺。孩子的智慧,不是你用自己的经验灌输或用羽翼遮蔽出来的,而是靠TA自己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 图片来源 | 火哥、网络 小启 早报君开始特邀专栏作者啦!今后早报君每天都会邀请一名小伙伴发表原创文章、摄影作品、漫画视频等内容。如果你喜欢火哥的文章,请锁定每周日的【专栏】,就可以在早报君的公众号里见到哟~如果你也想开专栏,欢迎给早报君投稿!或者和作者交朋友,多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哦!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在下面,给他点一个大拇指吧! END |
|
来自: 昵称30736448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