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按植物营养规律施肥

 冰之润 2016-03-09

问:什么是植物营养规律?

  答:植物营养规律是指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吸收利用和施肥的特点。生长和养分吸收随生长时间的变化是一个“S”形曲线,苗期养分吸收量较少,一般还不到全部吸收量的10%,而旺盛生长期,特别是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吸收量较大,一般不少于全部吸收量的30%,在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又趋于减少直至停止吸收(图示)。植物营养有两个关键期,一个是营养临界期,多出现在幼苗期;另一个是营养最大效率期,多出现在作物生长盛期。

  问:植物营养临界期的养分需求和施肥有什么特点?

  答:植物营养临界期的特点是养分需求量少,但很敏感,对肥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这时如果养分缺乏而不及时供应,其损失以后难以弥补,就像小孩刚断奶一样,吃得虽然不多,但很讲究。“临界期”多发生在养分需求转折的时候。其中磷的营养临界期多在种子养分刚用完时。以玉米为例,在3叶期之前靠种子养分存活,3叶期之后种子养分耗尽,如果不能从土壤或肥料里获得磷素,幼苗就会缺磷,表现为叶子颜色浓绿而发紫。因此需要通过合理施用基肥和种肥防止磷的缺乏;氮的营养临界期多发生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时期,例如冬小麦的返青-起身期。生产上要因地制宜,通过合理制控群体密度和适宜的水肥管理来解决。

  问: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养分需求和施肥有什么特点?

  答:最大效率期多出现在作物生长旺盛时期,例如小麦的拔节孕穗期,玉米的嗽叭口期,大豆的花荚期,棉花的蕾铃期,薯类作物的薯块膨大期等。该时期的作物就像饭量很大的小伙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对肥料的需求量大,利用效率较高,是追肥特别是追施氮肥的关键期。

  问:用植物营养规律考量,当前作物施肥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作物施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农民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苗绿长得好看就好,或者怕后期植株高大,下地劳作很辛苦,因此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的氮肥施用时期偏早、施用量偏大。由于违背了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的“前轻后重”规律,虽然前期幼苗长得好看,但后期很容易发生倒伏和滋生病虫害,造成减产。例如,水稻苗期在秧田里度过,要求施氮量基肥不超过总量的一半,追肥量分蘖期和孕穗期大致相当。但不少稻田,基肥加分蘖肥的施氮量超过90%;冬小麦苗期虽然跨越秋冬两季,但需氮量较少,追肥主要在起身拔节期,但不少麦田,基肥和冬前追肥的施氮量高达80%以上(干旱地区除外),致使麦苗群体过大、过旺,造成中后倒伏、脱肥和发生病虫害;玉米追肥主要在大喇叭口期,但不少农民提前在拔节期,致使植株旺长,导致后期脱肥。在雨涝年份或遇到大风,还很容易发生倒伏;棉花基肥和苗期往往过量偏施氮肥,不但加重了蕾铃脱落,感染病虫害,还会造成植株徒长,导致或加重硼等元素的缺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