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里行星的轨道并非一成不变。太阳系早期经历过一段相当动荡的岁月,大大小小类似行星的天体在太阳系里横冲直撞,其中许多碰撞聚集成行星,也有许多受到行星之间引力的影响,被永远甩出了太阳系,或者投入了熊熊烈日之中。现有的几大行星都是那场引力战争的幸存者,它们是在其他位置上形成,后来才逐渐迁移到现有轨道,最终稳定下来的。 八大行星现有的公转轨道,也并非彼此独立,而是互有关联。几乎每一对行星,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所谓轨道共振现象,比如金星和地球就处于8:13轨道共振状态,即地球每公转8圈,金星就公转13圈。所以,如果把金星和地球连上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会画出美丽的5叶花瓣状图形,如上面那段视频所示。这种轨道共振都是各大行星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达到某种稳定平衡状态的结果。 有天文学家认为,提丢斯-波得定则就是行星之间达到引力平衡的结果。他们在计算机中模拟了太阳系中行星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如果某个恒星系统中行星的大小和顺序都与太阳系类似,那么这个系统最终稳定下来之后,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符合某种类似于提丢斯-波得定则的“规律”。 在太阳系中,木星、土星和海王星都拥有众多卫星,那些卫星系统中个头较大的一些卫星的分布似乎也满足某些定则,但与提丢斯-波得定则并不相符。而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系统当中,距离地球约41光年、已知拥有5颗行星的巨蟹座55,行星的分布似乎满足类似于提丢斯-波得定则的规律,但在距离地球约2000光年的开普勒11中,已知的5颗行星似乎不满足任何提丢斯-波得定则。 因此,提丢斯-波得定很可能不是一个普适的定律,但也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行星之间引力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平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