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的偶像不是李白(上)

 风过竹笑 2016-03-09

这是《醋溜唐诗三百首》的第十五集。因为本斋主喜欢绝句,故而前面这些集数多半在鼓捣绝句,但再好的菜吃多了也腻,所以本斋主决定下来的时间穿插几集律诗。喜欢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元744年初夏,三十三岁的杜甫在洛阳遇到了四十四岁的李白。这两个诗国大咖的相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意义如同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一片天空上。

这时的李白,早已有N篇大作流传,如果那时候有流行金曲排行榜的话,李白早就蝉联多次榜首了。杜甫的诗则刚刚建立起自己的风格,且与时代风格相异,因而他只能游走在诗圈的边缘。

后世从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作中判断出杜甫对李白是真爱,而从李白赠杜甫的诗作中弥漫着吊儿郎当态度来看,李白并未多么看重这个小弟弟。

“粉丝”这个在追星时代开始大行其道的词汇,本来就不足以说明一个人在另一个人心中真正的分量,但恰可说明李杜的关系。

我总觉得,杜甫之所以推崇和亲近李白,不是因为李白是他的偶像,而是因为他身体里本来就住着一个“李白”。这从杜甫赠李白的诗中可见端倪: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好一个“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明摆着就是杜甫敢于站在世人的对立面,支持那个吟诗纵酒,笑傲公侯的楚狂人。这种感觉有点向现在网上掀起骂战,李白被人围攻,这时候外围传来一声微弱而坚定的声音:白也,我顶你。

杜甫也是狂的,但他不敢像李白那样的显露出来,所以当他看到自己隐藏的另一面——李白的时候,当然是无比的欢喜。

杜甫还有一首《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是杜甫谪居四川成都时期所作,当时他的好朋友严武写了一首诗,名叫《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规劝杜甫出仕为官、担任自己的幕僚,杜甫因此写了本诗表示谢绝。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诗中“阮籍焉知礼法疏”颇值得玩味。杜甫在这里说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疏于礼法,其实是说自己和阮籍一样,也是疏于礼法的。疏于礼法的人,在唐代谁更出名,当然是李白!

有点闷骚(这个词我认为不是贬义)的杜甫见到李白,仿佛看到了自己可能的另一个未来。但这种念头稍有苗头,便被理性打压下去,留给世人的终于是一个充满使命感的诗圣。

杜甫为什么不像李白那样的显露出自己的个性呢:

答:因为偶像们的光芒不断地给施加他压力。

下面请出杜甫心中排行第三的偶像,有诗为赞: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诗三百首里选了杜甫十首七律,《蜀相》是第一首。锦官城,即今天四川成都城,蜀汉故都,因城外有锦江,故名。又,诸葛武侯祠在成都先主庙侧,祠前有大柏,相传系武侯手植。

喻守真说此诗:这是游览兼咏史的诗,直书丞相,有尊蜀为正统之意。出师未捷,又有才困时艰之感。

在某种程度上,杜甫把诸葛亮当做人生理想的化身,他也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样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与任用,以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仅仅在携家流寓巴蜀期间,杜甫专门写诸葛亮的作品就有近十首。

《唐宋诗醇》说: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而这种感情,在这首《蜀相》里表达得尤为复杂和深沉。

仇兆鳌评:前四句,叙祠堂之景,首联自为答问,记祠堂所在。“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后四句,叙丞相之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

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真是复杂,是既羡慕又感伤。羡慕诸葛亮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与任用,而又对他最终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唏嘘不已。

杜甫心中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偶像又是谁呢?

咱们下集继续。

(本集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