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风过竹笑 2016-03-09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寻得幸福,但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时,却显得有些茫然,幸福的真正意义也慢慢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欲望的不断追求和满足,人们自以为得到这些便可获得幸福,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很多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依旧不觉得开心。而亚里士多德却用他的智慧给了我们答案,他说:要在内心树立起对“幸福”的追求。“幸福”即自给自足,是终极的善。有了它,人就什么都不缺了,从而生活圆满。
           

           

           


   

           

           
每一件事物或技艺的优点都是在这件东西或技能发生作用的时候体现出来的。人所特有的活动就是人能够运用理性进行思考,人的心灵从事活动的时候。任何一种事物或才艺表现出超出一般的好,就可以被称作”出众”(excellence),即希腊语中的“美德”(virtue)一词。因此,一个有美德的人,是一个运用自己的心智、灵魂运用得好的人。            

           

           
   

           
有人把幸福等同于享乐,亚里士多德说那是猪狗的生活;有人把幸福等同于荣誉,亚里士多德认为荣誉是别人给的、也可以被别人剥夺,不是人本身固有的,算不得幸福;有人把幸福比作财富,亚里士多德洞悉财富只是获取其他目的或结果的手段,它本身不构成幸福。幸福应该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时时刻刻去思考、去做好的、高贵的事情,并从这样的活动中获取无限的乐趣,从而终日生活在幸福感中。            

           
   
如果说只有具备美德的人才可能幸福,那谁又有具备美德的资格呢?美德是天赐的,还是机遇给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只要勤学苦练,每个人都能获取美德,因为每个人都有神赋予的理性,但前提是,人一定要行动起来,积极运用心智的力量。一个让思考的能力闲置不用的人谈不上美德,也不可能获取幸福。            

           
           
   

           
但是,再幸福、再有美德的人也会经历生活的起伏,甚至在不幸中被剥夺一切,这样的人还会是幸福的吗?我们这样来看:生活中的不幸,如果挺过去了,就会变做装点生活的宝石;如果太深重,它会让幸福受损,但不会改变幸福的本质。一个真正有智慧的好人,他的品格的高贵,会穿越苦难散发出光芒。对于生活中的磨砺他会坦然面对,不是感觉不到痛,而是用心灵的伟大和高贵来承受,往最好的方面努力,保持生活幸福的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