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 .10

 求知识书馆 2016-03-09

盛灿若教授针灸治疗中风经验

盛老治疗中风后遗症,如采用泻法的病人,一般以深刺透穴为好,如曲池透少海,阳陵透阴陵,地仓透颊车,肩髃透臂臑等。如病程短,每日治疗一次,用提插结合捻转的补泻手法,如病程超过三个月,可改为隔天治疗一次,手法以平补平泻和补法为主。
盛老对头针的使用也颇有心得。他认为,头皮针(头针)对中风后遗症病人的功能恢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非凡是中风急性期已经过去进入后遗症阶段。目前取穴为①运动区(上点在正中线点后0.5厘米,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1/5主治下肢、躯干:中2/5主治上肢,下2/5主治面运动区(语言一区),均取瘫痪对侧。②感觉区(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上1/5主治下肢、躯干、头;中2/5主治上肢,下2/5主治面部)。亦取瘫痪对侧。头针是针刺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可能对脑部的出血灶和梗塞灶吸收、软化有着近距离的非凡的作用。退一步说,中风病人的肢体偏瘫,语言障碍,是由于脑部病变引起的,肢体本身没有多大的病变,而当前治疗的手段,大多集中在肢体本身,而忽略了病变所在地——脑部的治疗。应该说:治疗的重点应移向脑部,无论在肢体远端取穴,还是头皮针局部取穴,都应贯彻这个治脑原则,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不管脑出血和脑梗塞的病人,除了其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快慢,和梗塞灶的范围大小,部位不同外,在同样情况下,脑出血、颞叶和额叶梗塞就比较难治,而相反的病变在枕叶和顶叶者病情就比较轻,也轻易治疗。
盛老多年治疗中风的经验,总结出下面与疗效好坏直接有关的几点体会,它与治疗中风的成败,虽不是要害,但也有着决定的作用。
1.病程短,疗效好。所以早期治疗很重要。但假如碰到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病人,合并有明显的脑水肿、或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有脑疝形成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暂缓针刺治疗,因此时病人需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外界不必要的刺激,不然会促使病情发展。有人认为,一般脑出血病人在病后5~7天,其它脑血管意外病人在发病后3~5天,病情渐趋稳定后,即可采用针灸治疗。这种意见似较合理,但也不应过于拘泥于天数。从临床实践来看,一般中风后遗症的病人,通常在病后三个月内效果最明显。极大多数病人下肢单独行走约在15~30天之间,上肢的功能恢复远比下肢慢。如病程超过半年者,效果即慢得多,但尚有逐步恢复的可能,如病程超过一年者,恢复的希望就不大了。瘫痪肢体弛缓型的要比拘急型的恢复率要高一些,大关节比小关节的活动又要快一些。差不多这也成了中风后遗症病人恢复的规律。
2.在治疗期间,应强调病人的功能锻炼,因为锻炼活动,可以促进瘫痪肢体的经气运行和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加快,可以激发神经的营养机能,防止肌肉、骨骼、关节等产生废用性萎缩,同时锻炼还可以牵引和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韧带和关节囊的正常伸展活动。一般先以被动运动,待病人自己能站立时,应扶持练习走路,锻炼次数多,时间短一些,以不疲惫为原则。但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有些病人,在病后二个月左右,同时并发肩、髋关节的疼痛,这种疼痛的产生,是由于血液循环和营养成份的改变,以及屈伸肌张力不匀,牵扯关节囊所致,这样就影响了病人的正常功能锻炼,必须及时处理,针灸肩髃、肩内庭、肩髎、后溪、居髎、脾关、侠溪等穴,采用补法,每日治疗一次,针后加灸或拔火罐(局部穴)。同样的假如及时进行锻炼,也可避免这种疼痛的产生。
3.关于血压问题:95%左右中风病人极大多数发病以后,血压趋向正常范围以内,但也有部分病人,发病后血压持续不降,或降后复升,升降不定,且出现头昏眩晕等症状,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不然不但对瘫痪的肢体恢复不利,甚至个别患者还会有复中的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常见的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形成下虚上盛的发病原理,针灸取穴太溪、复溜、泻太冲、曲泉。此外还可以艾灸足三里、绝骨、每周1~2次,每次一穴,每穴1~3壮,要有小水泡者为佳;还可以梅花针治疗,扣颈骶部、乳突部、气管两侧、臀部两侧、内关、三阴交。先轻度后中度。
4.关于饮食问题: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不少中风病人提及饮食问题,也就是说得了中风以后,吃东西应注重什么?通常碰到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什么都吃,不管脂肪、胆固醇类含量的高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都不忌,另一种是什么荤菜都不吃,连鸡蛋也不进,光吃蔬菜,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复中了。这二种看法,都不全面,因为这对疾病的恢复都不利。大家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物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作为一个有病的人来说,保持一定的营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中风病人的饮食物,以低脂肪、高蛋白为原则,例如鱼类、蛋类、瘦肉、家禽、白木耳、各种蔬菜以及水果等等。但假如过食其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势必增高,这样血管弹性就减少,血压也随之增高,对病情的恢复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与中医认为油腻之物易生湿生痰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
5.中风的预防,在古代亦作了不少介绍,《医学纲目》说:“凡人初觉食指和母指麻木不仁,则不过三年内必中风。”《医学准绳六要》说:“即中风证,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证治汇补》说:“平人手指麻,不时眩晕,乃中风之先兆”,须予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临术上确有一些中风患者,在发病前出现肢指(趾)麻木,头昏眩晕、走路有飘飘然之感,古人已熟悉到这是中风之先兆,应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适当注重。如能及时地给予合理的治疗,有时是可以避免中风的发生,即使发生中风,症状亦较轻。
医案:患者,男,60岁。偏瘫、失语1月余。患者1个月前,突发昏迷,肢体瘫痪,经过检查诊断为脑出血。经脑外科治疗后,神志逐渐清楚,但是遗留肢体瘫痪,失语,今由家人扶来门诊治疗。刻诊:面色灰暗无华,夜眠不宁,轻易惊醒,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脉象细数。西医诊断:脑出血。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此中风失血后,气血耗商,饮食少进,化源告乏,形成气血两虚之证,经络失荣,瘫痪也难恢复,故治疗以调补气血为主。取穴:心俞、脾俞、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通里、神门等。针用补法,中脘、气海、关元等针后加灸。每日1次,调治月余,饮食睡眠均见好转,精神较振,气色转佳。但是瘫痪失语依然,原法中加入疏通经络,以治瘫痪。取穴: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肩髃、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绝骨等。每次取5-6穴,间日1次,连续3个月,饮食睡眠均见好转,精神渐振,肢体已经逐渐恢复活动,生活能自理。能发音,但是不能表达成句,较为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