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花草,不仅爱买,还喜欢收养野生花草,山间、溪边甚至小区墙角边有时发现了喜欢的,就带回来养,有些长得颇为不错。 周六,恰好有朋友自外地来杭游玩,我便带她去了九溪。九溪十八涧位于西湖之西,群山环抱之间,近龙井、烟霞岭、钱塘江。山上多茶树,多枫叶,多松。山间小路蜿蜒,山上怪石嶙峋,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古时多有文人称赞,苏轼、张岱及至近代的林纾等都专门有文章记载描绘。到了现代,九溪十八涧是杭州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我与友人从杨梅岭进入九溪,沿山势而下,顺溪水而走。恰阳春时节,层林吐翠,杜鹃作花,时有风起,樱花飞舞,景美颐神。九溪溪水蜿蜒,清澈见底,遇大水,水石激溅,蒲藻交舞。我们一会儿路中行,一会儿溪边走。走在溪边时,我目光所到处皆在扫描石菖蒲之踪迹。 苏大人二十九岁在山中看到野生石菖蒲时,作诗赞之为千岁灵物,并说“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苏大人嘴上不偷,但他爱菖蒲世人尽知。他一生所到之处,均养菖蒲。不仅如此,搬家带不走时,他会仔细选择可托之人收养菖蒲,日后再回故地时,一定要去再看望他的“菖蒲君”们。 当年他“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临走,他担心舟车劳顿伤了菖蒲,就将其留给“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还振振有词说“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不仅如此,有一次,他在常州和寺院禅师问禅作诗:“碧玉碗盛红玛瑙,井花水养石菖蒲。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调皮的苏大人,要拿菖蒲给师傅尝尝味道,可见他“菖蒲”痴症有多严重。 苏大人是个痴人,爱花、爱草,爱美食,爱诗文。他为“菖蒲”痴,不仅作诗、著文赞美石菖蒲,更是种植达人。他在《石菖蒲赞并序》中云:“凡草木生之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苇、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则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于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我于书案前坐下,翻看《本草纲目》,得知石菖蒲在江南、华南一带多生,历来是良药,味辛温无毒,“久服轻身不忘,延年益心智”。明代王象晋所著《群芳谱》里说“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细”。种植期间“添水不换水,添水使其润泽,换水伤其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宜剪不宜分,频剪则短细,频分则粗稀。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生,浸叶则溃烂。”果然,这石菖蒲是清静傲岸之物,难怪清代的苏灵将菖蒲、兰花、菊花、水仙并称为中国“花草四雅”。 读至此,我又想起苏大人的诗句“斓斑碎玉养菖蒲,一勺清泉满石盂。净几明窗书小楷,便同《尔雅》注虫鱼”。我虽不读《诗经》、《尔雅》,好歹又跟着古人附庸了一番风雅,想到此,不禁自己偷偷笑了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