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文人菖蒲”

 玉磬鸣秋 2019-01-09


“无菖蒲,不文人”此话虽略有言过其实,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菖蒲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往往对花草的色、香、姿、韵会以一个“雅”字来概括,进而用以衡量花草的品味。明屠龙说:“清香而色不艳者为雅”。



清代苏灵《盆景偶录》中,把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一并喻为“花草四雅”,且四雅中唯独菖蒲不以姿色示人、不以花香诱人,只留一缕翠嫩清雅在世间。



中国历史上,人们最初接触菖蒲时,是把其视为妙药仙草,主要考虑其药用亦或是长生不老之价值。宋陆游有诗云“菖蒲古上药,结根已千年。闻之安期生,采服可以仙。”而其中最有名的人,非汉武帝莫属,其对菖蒲的迷信崇拜简直登峰造极。

《汉武帝内传》记录:武帝上嵩山,忽见仙人,长可二丈。问之。曰:吾九嶷山人也,闻中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节,食之长生,故来采之。忽然不见。帝谓侍臣曰:彼非欲服食者,以此喻朕耳。

随之,从西汉皇家园林中渐渐地开始栽培菖蒲,也兼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据《三辅黄图》中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有菖蒲百本。”由此更进一步佐证了早在2100年前,皇宫庭园就开始有菖蒲的观赏栽培。



而真正把菖蒲栽入盆中,广泛作为盆景观赏,应始于唐宋时期。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后杯酒释兵权,建立重文轻武的宋王朝,文人风气盛行,欣赏奇花异草怪石栽于盆中庭园之风随之而起,与此同时盆养菖蒲也就成为园林与书斋中习以为常的雅设之一。

宋代苏轼《石菖蒲赞》中记:“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毫无疑问,在古代菖蒲文化的推广上,大文豪苏轼可谓添上了重彩浓墨的一笔,也把文人植蒲赏蒲的雅事推上了一个丰碑式的高度。从《石菖蒲赞》中不难看出,其把菖蒲“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的品质与文人淡泊名利、历寒苦而志不移的人格秉性高度吻合,不与浊流同语,为君子所持。宁静致远、绝尘之致,菖蒲自然也就被古代文人伴于书斋、请至案头。



宋代还有一位之前文中已提到的大诗人陆游,也可谓是菖蒲的忠实粉丝。其一生作诗有提及菖蒲的诗有十多首,直接以“菖蒲”为题的就有三首。以下罗列部分,稍作细悟。


“古涧生菖蒲,根瘦节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


“微官元不直鲈鱼,何况人间足畏途。今日溪头慰心处,自寻白石养菖蒲。”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


“清芬六出水槴子,坚瘦九节石菖蒲。放翁闭门得二友,千古夷齐今岂无?”




后有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记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古代文人乐于亲近山水,而好师法自然。菖蒲非但被历代文人写入诗内,更也是能菖蒲入画中。郑板桥、金农、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等常以菖蒲入画,尽显清幽雅趣。







菖蒲植于赢不过掌盆盎,拳掌内把玩,是为书卷气;菖蒲附于拳石之上,青苔相伴,是为山林气。逐渐地,古人还赋予菖蒲人格化,以“蒲君”相称,并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作为菖蒲生日,而农历五月又被称为“蒲月”。在此段时间内,大多蒲友们会更乐于去为菖蒲修剪跟叶、植蒲换盆。

菖蒲,身材娇小,翠嫩清雅,淡泊幽静,既能小隐隐于野,亦可大隐隐于市。


图右为沈伟兄,笔者与菖蒲缘分的“牵线红娘”


一株植于院子土中的金钱蒲,也有近两年的自生自灭经历了




窗明几净室空虚,

尽道幽人一事无。

莫道幽人无一事,

汲泉承露养菖蒲。





桂屏书斋 · 蒲园主人   安安

号玉溪生,嘉兴海盐人,现定居于古城绍兴。遇事随遇而安,处事心安理得。

桂屏书斋,位于古城绍兴西首西郭门内桂屏弄。

携清净于闹市,以求闭门便是山林。

喫墨 看茶 抚琴 听香 读画

伍清泉,侣白石,不遇知己不开花……






是山雅集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