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这些小市民的老弄堂 才真的又想再去上海滩了 上海,它繁华、小资、国际化; 上海,它也老陈、市井、生活化; 它的大都市形象人尽皆知, 它的烟火气却被湮没在来去匆匆之间。
外滩的霓虹已经对你失去了魅惑; 小资的咖啡馆也不再能提起你的兴致; 洋气的法租界在你眼中只是街头的装饰; 满街的外国脸甚至还让你感到了迷失…… 如果真的等到了那一天,我就会带你拐进老弄堂,去看看上海滩小市民的生活百态。
弄堂里的市井生活 看一回柴米油盐的生活常态 || 隆昌公寓 - 电影《功夫》中现实版的猪笼城寨
地点:上海市杨浦区隆昌路362号
||老城厢 - 在历史变迁中逐渐隐没的城南地带 看过豫园,走过城隍庙,穿过上海老街,继续往老城厢的小巷弄堂里。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留下了时光深深的印记,体现着历史的变迁。老上海熟知的梨膏糖和五香豆,孔庙门前的跳蚤集市,清明风的雕梁画栋,窄窄的弹街路,老虎灶,还有不知名却无比美味的生煎和小笼,这一切,就是最真实的老城厢。曾经繁华无比的城南地带,现在与魔都气质格格不入的老城厢,正在慢慢地改变,或者说消失,趁现在,趁它还在,留下些许印记,留下曾经老城厢的记忆。 地点:上海城南,老城厢地域,从上海老街直走,大致成环形,最后又绕回到城隍庙 时间:建议清晨或者下午时分,或许还能找到一位晒太阳的老人给你讲述一番当年的故事 ||梦花街163弄 - 满满人情味的平静巷弄街区 一条充满着老城厢味的古街,紧挨在文庙书市后门,以梦花为名。街道狭小拥堵,两侧开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店。为生计操劳的人们时而拖拉着木板车缓缓经过身旁。店铺后则是本地市民的住宅,古老的石库门与红砖混凝土经历着时代的碰撞,那掉了漆吱吱呀呀的木门仿佛在诉说着这条街的过往。踏过主街两侧的过街楼往弄堂的深处走去,仿佛时间后迁了半个世纪,这个繁华而喧闹的城市突然安静了下来。 地点:黄浦区梦花街163弄
||张园 - 繁华中心演变而来的原味小弄堂 有一个离人民广场很近的弄堂,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曾是繁华的最中心,上海的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点亮,第一张照片在这里拍出。如今,它却一点点开始被拆卸,走在被保留的地方,窄窄的过道,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花色朴素的裤管和衣袖穿过长长的竹竿,它们在阳光下曝晒,它们最有属于上海的弄堂气息。斑驳的小木门有的半敞开着,有些阿婆们圈坐在门口的椅子里,偶尔微微抬起眼睛,定定而无声地看着巷子里的路人,恰似看着流淌的岁月与时光。 地点:静安区威海路590弄(近地铁2号线南京西路) 小贴士:张园曾举办过“弄堂游”活动,许多老建筑都有牌子介绍,可以加深游客体验。 ||步高里 - 保留原生态开发模式的典型旧式里弄 曾经隶属于法租界的步高里,没有田子坊的名气,没有新天地的繁华,有的只是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之中却处处体现着西洋遗风。走近牌楼里面,砖红色的墙,斑驳着历史的痕迹,但西晒的窗户无一例外都装着红格布、可以伸缩的遮阳棚,细节之中透露出精致和讲究。每一条东西向的弄堂,都有拱形的墙门。站在某条弄堂口,可以一直望到对面的弄堂深处。数十年来形成的邻里交往模式和默认规则已经像空气一样充盈在这一方天地间。 地点:陕西南路和建国西路弄口
弄堂里的名人遗迹 寻一段历久弥新的名人往事 ||万宜坊 - 最狭塞却有一番江南海派风韵的弄堂 隐藏在重庆路高架下的万宜坊,是一条干净整洁的安静小弄堂。它不似奢华的别墅,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富豪聚居。你或许也没有听说过这个人——邹韬奋,民国时期《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张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弄堂里有其故居,十分低调地保留着原貌。这里有典型的“海派”风格,简简单单的房子,狭小拥挤的弄堂里边不时经过骑自行车的居民,在过往的时光中保有一份平凡的真实。 地点:卢湾复兴公园重庆南路205弄 ||淮海坊 - 充满老上海气息的名人聚居地
地点:淮海中路927弄 小贴士:这里的名人故居很多,可以先做好攻略,以免错过你想看的 ||静安别墅 - 褪去一身浮华的老上海新式里弄
地点:南京西路1025弄,两边连着南京西路和威海路
弄堂里的淘货市场 来一场妙趣横生的讨价还价 ||嘉善老市 - 全上海最洋气的神奇露天集市 陕西南路一带是上海最具市井味道的地儿,就在这老式社区的菜场摊贩间,熙熙攘攘的小杂货后,隐藏着一个神奇的集市。旧弄堂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