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对于写作具有重要作用。 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晚年在繁忙的公务中仍不辍农耕,休憩时依然不忘写作。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贮存在瓦罐里。就这样年复一年,十年之中就积下了十几罐。后来,他一一打开,重新加以修改整理,一共抄录了30卷,这就是《辍耕录》。由此可见,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 那么,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如何注意积累呢? 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围绕教材,选择一些阅读文本让学生阅读积累,反复揣摩、领悟、消化,将范文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私有物”。别人文章里的养料只有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为文章锦上添花。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以实现阅读之于写作的意义。 首先,要学会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其次,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尽管阅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广泛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但是还是要尽量扩大阅读视野。各个领域的书都要阅读,而不要仅仅限于课内或者某一范围。 再次,阅读能提升写作所必需的思辨能力。很多人对三毛的评价是,她是个很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人,思维和见识都比其他同学广。而三毛对此的解释是,她阅读了大量的书。也就是说阅读能提升写作所必须的思辨能力。不可否认,读哲学书籍是达到思辨的有效途径,虽然这条路坎坷难行。里面有许多著名哲学家关于如何思考以得真理的论述,更不乏诸多哲学家对有效思辨的论述。其次,读历史不要仅限于党史,要突破国界,阅读全世界的历史,“明史”不仅可以增强个人之意志,通过对历史的认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什么“真正”的东西存留了下来,以及产生这些“真正”的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明白这些,你也可以对那些作品的价值做出有效评估,这也是一种思辨,不过是另一种途径,中国古人使用得较多而已。 只要致力与思辨,一种独特气质就可以渐渐地从内心散发出来,这就像一种极纯的香气,让他人为之心动。而且内心之“真”愈多,你对他人的感染力就越强。如果与俗人交往,用钱就够。但要与良好品质的人交往,有这样的气质就可以产生“聚集效应” 阅读能为写作提供模仿的范本。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已经不太可能,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写作阅读长短录。所谓阅读长短录,有点像读书笔记,但又不完全是。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总有一点触动、一点感悟、一点启迪。有时候是被一个才华横溢的念头打动,有时候是自己感觉到还有话要说,有时候是与我心有戚戚焉,产生情感共鸣……这些点点滴滴是我们披沙拣金的阅读后获得的,有了这些丰厚的积累,我们才能在写作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余映潮课例片段】 读了四篇短文——家庭生活、社会见闻、寓言故事、咏物寄意的文章,我们应能感受到感悟类的文章特点,它们实际上是这样写的(大屏幕显示) : 或叙说一个事件, 或讲述一个故事, 或叙写一种现象, 或转述一个传说, 或描绘一种景物, 或吟咏一类物品, 然后,亮出一个精美的闪光的道理! 从形式上来看,这种感悟类作文实际上就是两大块:一大块是事件、故事、现象、传说、景物等等,一大块是简明的画龙点睛,点破事物的道理艺术地点破就是像我们读的这几篇文章一样 。 那么要想写好感悟类作文,就要多积累生活,多观察现象,多积累富有哲理的语言这很重要它给我们 的不仅仅是语言素材本身,它还给我们智慧,让我们学会哲理地思考具体表达在细节上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点理性的色彩,有一点情感的抒发,有一点语言的特色其实这三点是糅合在一起的,是融合在一起的 。 在形式上,有的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课文《紫藤萝瀑布》,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还有一种是抒情议论式的,比如说《散步》的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还有寓意点破式, 还有升华哲理式,如课文《故乡》的结尾。 下面请同学们以“——走进我的青春”为题,进行作文构思我们这节课没有时间写了,但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活动,就是想一想横线上该填什么,然后把构思中的情感倾向想一下,有什么样的事,有什么样的经过,然后升华出一点什么,以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感悟?我很想听一下你们表达感悟的那一句话 |
|
来自: tnj660630 > 《小学、初高中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