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故事] 1827年——1830年,左宗棠的父母相继去世。当时,经世治学的思潮在全国逐步兴起,思想敏锐的左宗棠,就像黑夜里行走的旅人,突然看到远处的光亮,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他想法找到了魏源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邀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一天晚上,左宗棠正在油灯下苦读,好友罗泽南来找他,见他读的是“闲书”,很是生气。罗泽南说:“季高,不是我说你,你这样做对得起死去的伯父伯母吗?”左宗棠并不生气,放下书,微笑着说:“我觉得,读书如果只为了升官发财,确实没有意义。” “几千年来,读书人不都是为了这个吗?”罗泽南看着左宗棠,怎么也不理解,原来胸怀大志的他怎么变的如此不可理喻。 “这倒不假,可我不想这样。”左宗棠站了起来,透过窗棂看着点点星光,“我也想金榜题名,但我不会仅仅为了考举而读书。” 说着,左宗棠拿起书,兴奋地说:“你不知道,这里面讲的道理多有意思。现在,我就像鱼儿游进大海,方知道原来我们的目标多么肤浅。如果你也和我一起读这样的书……” “不管怎样,我都不想读这样的书。况且,如果我父母知道我读这些无用的书,会打死我的。”罗泽南打断左宗棠的话,拂袖而去。他觉得,再和这样胸无大志的人谈论读书,实在是浪费时间。 左宗棠没有继续劝说罗泽南,他知道,几千年读书人的目标,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欲速则不达,他要慢慢引导朋友们都读这些圣贤书以外的经世之籍。 1831年,左宗棠考入长沙城南学院。书院山长贺熙龄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崇奉者,当他了解到左宗棠的抱负时,很是高兴,和左宗棠成了忘年交。从此以后,左宗棠更是如鱼得水,开始涉猎更多的经世致用之书。其中他最喜欢的有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在当时算不上正统,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左宗棠依然一如既往地苦读钻研,写下不少的读书笔记。 之后六年,左宗棠参加了的三次会试,竟都以失败告终。朋友们的劝告和残酷的现实,使左宗棠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要么放弃这些杂书,专心攻读儒家经典,以图日后入仕;要么继续研究这些“杂书”,不走仕途路,只为日后能有机会用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经过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左宗棠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与其像其他文人那样要么用圣贤书当官、要么将才华寄情于山水,倒不如不在考试路上耗尽韶华,从此不再考虑考试的事,一心攻读经世之学,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1836年的一天,第二次会试落榜的左宗棠正在家里读书,和他一墙之隔的连襟张声玠提着一瓶烧酒过来了,要和他“煮酒论英雄”。左宗棠放下书本,让周夫人炒了几个小菜,和张声玠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他们从治国聊到治家,从科举聊到成才,一个时辰后,那瓶酒已经见底了。张声玠说:“兄长,值此好酒佳肴入肚,不吟诗一首岂不是缺憾?”左宗棠说声好,取出笔墨纸砚,略一思考,一挥而就。 张声玠一看,却是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好!”张声玠看着笔力苍劲的对联,禁不住啧啧称赞。 “你不会以为我是在自吹自擂吧?”左宗棠放下毛笔,看着张声玠。 “哪里。”张声玠连忙说,“别人不知道你的抱负,我还不知晓?作为读书人,‘绝意仕途’已经是常人不能做到的了,更何况还要写这样一幅‘不知天高地厚’的对联?呵呵,说你不知天高地厚,是说的一般人的看法,我就不同了。你的这副气吞山河的自勉联,是你人生目标的真实写照啊。”说完,张声玠搬个凳子,帮左宗棠把这副对联工工整整地贴在房间冲门的墙上。 [感悟] 梦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人的一生,会因年龄和阅历的不同而定下不同的理想。小的时候盼长大,大了盼爱情……但这些其实都不能称其为理想。真正的理想是自己一生的抱负,是穷其一生也要到达的没标。只有树立这样的的目标,才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竭尽全力,直到成功。 感谢您关注关公文化彭允好,微信公众订阅号:yiguangong。微信号:ggwhpyh。我们致力于研究关公文化、弘扬关公精神、升华关公形象,以关公文化的忠、孝、仁、义、节、勇、诚信为楷模,广泛交谊,沟通四海。讲信义、重承诺,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关公文化QQ群:108825658.关公文化彭允好13032137960也是微信号。德促会会员申请热线:400-990-8095,电话:13120995995。崇德尚义者一元起即可成为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