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我看我想

 xql696 2016-03-10
 

 

 

由于种种原因,我在这学期选修了“俄罗斯艺术主题研究”这门课。面临着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我只能通过简单的阅读几部文学名著来加强这方面的“底蕴”。读过以后,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书很是喜欢。

 

 

其实这只是一个很薄的小册子,充其量只是个中篇小说,之所以印成书,与其巨大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前言里面虽然没有详细讲出小说的重要内容,但其描述的关于作品在苏联时期甚至当代的“张力”确实引起了我巨大的兴趣。据说这篇小说是作者鲍*瓦西里斯夫的处女作,但起点不低,很有艺术价值。

 

 

小说重要写了五名年轻纯朴善良的苏联少女在一名准尉的带领下于战时的经历。德国入侵苏联国土后,这几位少女当了高射炮手,与兽性的法西斯匪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献出了短暂而宝贵的生命。

 

作为一部带有作者个人经历色彩的作品,我更愿意从文学和历史两个角度来欣赏它。

 

从小说本身来讲,描写是比较成功的。费多特*叶夫格拉菲奇(即瓦斯科夫准尉)的不幸遭遇(老婆的背叛和幼子的夭折)使得这个汉子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击敌人的道路。他想献出严肃、刻板,却又常常在不经意中透露出深情和悉尼。及至最后“残缺”的逃脱,经历过一场生死搏斗的准尉将一个真正的爱国军人的智慧和勇敢才算表现得淋漓尽致;有过与红军军官浪漫邂逅、成为幸福的新嫁娘经历的奥夏宁娜下士(丽达)却在一场战争中成为了寡妇。坚强而执拗的她依然要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成为了一名冷峻而有训练有素的光荣女兵;还有目睹了全家被德寇所杀、美艳无比而又智敏勇敢的科梅丽柯娃(冉卡);从小过着苦日子,擅长大小姐不会的事情,身长体宽、健壮无比而又明显在感情方面有“障碍”的李莎*勃利奇金娜;会懂一点德语而又明显缺乏战地经验的索尼娅*古尔维奇;在我认为头脑有问题,常常出现有货物的幻觉来吓唬周围人的神经质的对战争七折甚至破坏作用的嘉丽婭*契特维瓦达克……这群个性各不相同、风貌各异的苏联女兵们,却不幸在一场我都不知值不值得的“遭遇战”中耗尽了心力与智力,然后或应用,或荒唐的死去了。静悄悄的黎明,却毋庸置疑地书写了苏联女兵们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战争的过程毋庸我赘述。俄国文学自古发源于战争,作者自然是驾轻就熟。我对军事不是十分了解和感兴趣,但这篇作品让我对我国作品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说起来挺可笑的,不知为什么,以前我总有点盲目排外。习惯了中国十的思维方法,看中国的作品,对中国的史书,总觉得自己的民族才是最伟大的民族。其实这也是任何一个有狭隘的民族观点的人常犯的错误。看了俄国人的文学作品,倒很理解他们的做法了:只要是为了自己的祖国,生命是完全可以抛弃的。这甚至都可以为一些国家不断向外扩张、极力扩充自己的利益寻找理由了。如果是站在其立场上,有什么行为不可以理解呢?只要真正融入了,就会觉得每个民族或国家的行为都可以理解,其精神都值得敬佩。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有了两个小小的想法。其一是世界上的各人、各国家都必须要常查国内交换立场看问题,加强沟通理解,不要总是局限在自己的小范围里看问题;其二是一个国家要最大限度的得到他国的认同,还必需文人的帮助。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一国的风貌,争取他国的认同。不是老说说中国得不到他国的认同吗?要是中国有了一大批如屠格涅夫、鲍*瓦西里耶夫等一批爱国而又极富文学才情的作家,把世界上诸多读者引导的像我觉得俄国有血有肉一样对中国也充满了感情,当作和自己民族一样来认同的话,中国的崛起,又岂止仅仅在经济上?中国要强大,还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重视艺术的作用,也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