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王审知:“开闽第一”流美誉,凡福建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

 蒹葭微霜 2016-03-10

作者:孟青山

来源:风流年代(fengliutimes)

 

在今天的闽台两岸,“闽王祠”已成为当地王姓人的精神家园

 

王审知(公元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琅琊王氏后裔。在唐末的农民起义中,他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一支起义军南下入闽,后来成为八闽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被中原的后梁政权册封为“闽王”, “开闽王”的称谓即来源于此。在他的子孙建立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后,他又被尊为闽国的开国之君,赢得“开闽第一”的美誉。他的后代慢慢发展,形成一支遍及海内外的王姓分支——“开闽王氏”,王审知被当然地尊为开闽王氏的开基始祖。


王审知坐像在今天的河南固始王堂村


河南省固始县位于河南的最东南部,全县都处在淮河以南,东境与安徽六安毗邻。按照古代“中原”的概念,固始其实已不属于中原,但在很多南方人的心中,固始就是他们的中原祖地。


自唐初以来,固始隶属光州管辖,鉴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成了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浙、闽的必经之地,也成了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集散地。


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中原民众大规模南迁入闽的事件。第一次是在西晋末年,根据《闽书》的记载,随着晋室的南渡,陆续有八个姓氏的中原士人迁到了今天的福建地区,这八个姓氏分别是林、黄、陈、郑、詹、丘、何、胡等。这次迁徙是比较分散的,其中林姓有“聚族于光州”的记载,应该跟固始有一定联系。第二次是在唐初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入闽平叛,他的哥哥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增援,后来,这些人都落籍漳州,成为福建早期居民的组成部分。第三次是在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次的移民潮是以王审知为代表的固始人随起义军辗转入闽。这次入闽,有“十八姓从王”的说法。对后来福建姓氏、人口的构成乃至闽方言的形成影响巨大。



固始古城城墙

据明嘉靖年间的《固始县志·城池》记载:“(固始)城创于汉高帝,垣围六里,门辟三关”。汉高帝即汉高祖刘邦,由此可知,固始县城约建于公元前206-公元前195年间,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


现在,每年有数以万计闽台地区的人来到中原寻根问祖,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会把目光投向固始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凝聚成感人的“固始情结”。固始不是南迁姓氏的本根所在地,但它却是最容易追溯得到的近根所在地,固始以此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人口迁徙集散地之一。


而在这一批人中的王姓人,他们拜谒祖地,大多会来到固始县一个叫王家寨的地方。王家寨位于固始县城东北方向十多里地,属分水亭乡辖地,包括王堂村、王集村、王楼村三个行政村。王审知的故居就在王堂村。


据固始地方志记载:“王家寨地称鹭鸶地,四周有水围,寨前清水月牙塘。”这是一个河网密布、处处辟有池塘的水乡。王堂村的池塘尤其多,池塘里是一番“半养莲藕半养鱼”的景象。



一汪水域的王家寨

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的王家寨是王审知的祖居地,虽地处中原,这里却是一片江南的水乡景象,据统计,目前居住在王家寨的王姓人占到当地总人口的50%。


王审知的故居遗址就处在一片水网的环绕之中。据载,故居的建筑群自唐末以后,一直到清代,都保持着一定的规模,但现在,已成一片废墟。这处遗址,占地6000平方米,遗址内,可以看得到的,是自唐至清时期的青砖、石板和瓦砾,还有一口没有井沿的古井,叫王家老井,但水质已跟池塘里的水没有区别。当地人说,很多寻根而来的王家后裔,都是跪在这片废墟前,把对先祖的一腔虔诚和感恩,注入脚下的土地。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生于公元862年。谱载,他的祖上来自琅琊王氏,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太子晋的第39代孙王琳之子王晔到固始担任县令,在任期间,王晔深得民心,老百姓爱其仁德,不忍让其离去,于是,王晔便率其家定居于固始,形成固始王氏。自王晔至王审知,一共传承了五代:


王晔→王友→王玉→王恁→王审知


由此可以推知,王审知是太子晋的44世孙。


自王晔之后,固始王氏大多衰微不振,无特别功名,到王审知的父亲王恁这一代,王恁仍是一介农夫。但这个家族的子弟却很会理财,是当地的累世富豪。等到传到王恁的儿子辈手中,借着唐末乱世,固始王氏更是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恁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王潮,次子王审邽,三子王审知。他们在唐末的起义风潮中,一起加入起义队伍,固始王氏的南国散叶即由此发轫。

 

“开闽王”的由来


准确地说,在闽地,王审知的大哥王潮是打天下者,而王审知则是坐天下者。


王潮在《新唐书》中留有传记,他早年以才闻名乡里,曾任固始县佐史。在当地,他们兄弟三人很有影响,号称“王家三龙”。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爆发,光州有一个屠夫出身的人,叫王绪,他乘势起兵,攻占寿州、光州。在进入固始县城后,为吸纳有生力量,王绪召王潮入伙,并任命他为军正。王审邽、王审知随大哥一同入伍,“王家三龙”的影响力随之扩散到这支起义队伍中。


在王绪的率领下,这支以光州人为主的队伍一路南下,转战于今天的江西、广东一带。对于“王家三龙”来说,公元885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队伍进入闽南,攻下漳州,不久,在南安发生了一次权力斗争,斗争的结果,王潮取代王绪,成为起义军的首领。



泉州开闽三王祠

泉州是开闽三王在闽地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开闽三王祠位于泉州承天寺内。祠堂内外绿树成荫。更为鲜见的是祠堂外的高大雕塑。这是地位的象征。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王绪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史书形容,只要队伍里有哪一个士卒看起来比他显得稍微勇敢一点,或者比他长得稍微高大一点,他就要找借口杀掉,弄得人人自危。到达漳州之后,王绪下令,所有老弱病残都不得随军,违者斩。其实,这支一路收编起来的队伍本身就是一支拖老带小的移民队伍,当时,王潮兄弟是一边侍奉着自己的母亲一边行军的。王绪见状,要杀掉他们的母亲。王氏兄弟抗争说:“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后来,经过众多将士的求情,王绪才作罢。


虽然事情过去,但王潮想到,如此下去,终不免会有危险。队伍到达南安后,他与几个核心将士一番计议,决定先下手为强,捉住王绪,王绪被迫自杀。在众人的推举下,再加上已有的威望和影响,王潮登上了领袖的地位。


王潮主事后,他一改王绪时期“所至剽掠”的作风,使队伍变得军纪严明。但这毕竟是一支形同流寇的队伍,王潮那时也还提不出什么明确的“革命目标”。也许是离家太久了,他们准备打回光州老家,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来访,改变了这支队伍所有人的命运轨迹。


来访者叫张延鲁,是泉州地区的大户,此人对王潮说,泉州的百姓正在遭受泉州刺史廖彦若的贪暴所带来的苦难,恳请王潮能发兵救泉州百姓于水火。


王潮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立足闽地的好机会。在张延鲁等地方势力的支持下,经过一年的围困,王潮的军队攻破泉州,杀死了廖彦若。那时,唐王朝对于王潮的军事行动已是鞭长莫及,不仅如此,两年后,唐王朝还顺水推舟,正式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从此,王家兄弟在闽地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应该就是从这时起,王潮决定要扎根福建了,这从他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动作看得出来。史书评价,他对内“悉心治郡,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兴贤养士,保境安民,颇著嘉声”。而对外,他投靠福州观察使陈岩,主动接受陈岩的领导。


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上过程中,王审知几乎没有任何作为,那时的他才二十多岁,他只是在旁边看着大哥在那里雷厉风行地做事。现在,该轮着王审知出场了,不过,这次出场,他还只是个配角。


王潮与陈岩的蜜月持续了三年,三年后,陈岩死去。史书说,陈岩死前,决定把观察使的位置让给王潮。但在王潮准备赴任时,福州城里发生政变,陈岩的妻弟、兵马使范晖掌控了局势。


福州对闽地各州拥有统辖权,拿下福州意味着什么,王潮不可能不知道。折返回来后,王潮决定对福州发兵,他任命堂弟王彦复为都督,任命王审知为督监。从这个任命看,王潮还不想把他的亲弟弟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据说,王审知长得状貌雄伟,隆鼻方口,常乘一匹白马,军中号为“白马三郎”。此番出征,责任重大,但福州毕竟不同泉州,王彦复、王审知攻了半年,不能拿下,双方进入拉锯战。范晖派人向温州请兵,温州方面决定出兵驰援。王审知担心内外夹攻,赶忙给大哥写信,希望退兵。王潮复信,不能退!“白马三郎”慌了,情急之下,再度写信说:如果不退,那你自己亲自来督战吧。这一次,王潮的回信更加斩钉截铁:“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那意思是,除非你“白马三郎”战死了,我就来了。



王潮古墓


这好在是兄弟之间的对话,否则,前线指挥官的脑袋早就被砍掉了。王潮深知,福州兵败,墙倒众人推,泉州也会保不住,所以必须死战。大哥的决绝让王审知只能破釜沉舟,他与王彦复全力督战,终于赶在援兵到来之前拿下了福州,范晖在乱军中被杀。


福州拿下后,王氏兄弟的声威达到了顶点,汀州、建州望风而降,王潮控制了整个闽地五州。唐朝赶紧任命王潮为福州观察使,不久,又升福州为威武军,王潮也随之升任第一任节度使,还加封检校尚书左仆射的荣衔。这个时候,王潮每升任一级,王审知都跟着被提拔为相应的副职,一个打造接班人的计划初露端倪。


王潮在任的时间不长,仅仅主政三年之后,就于公元897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司空。一如事先安排的那样,王潮死时,他没有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们,也没有交给二弟王审邽,而是交给了三弟王审知。在这一点上,王潮是大度的,他认识到,王家要想在福建长盛不衰,就必须让贤德而又久经考验的三弟来撑起门户。


王审知就任前,也曾礼让一番二哥,王审邽自知赶不上老弟,坚决推迟,去泉州当了刺史。王审知继位威武军节度使后,又被唐王朝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保,封琅玡王。虽然不在朝廷,但这已经是升到宰相的高位了。公元907年,朱温建立梁朝,唐王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两年后,改名为朱全忠的朱温升王审知为中书令,并册封为闽王。“开闽王”的称谓就是这样得来的,它成为封爵与姓氏的结合体,从此与王审知的名字连在一起。



闽地五州示意图


二十八年的治闽业绩


从公元885年入闽,到公元925年去世,王审知在闽地恰好生活了四十年;而如果从公元897年上任算起,王审知在闽地主政长达二十八年。



位于厦门北辰山的王审知雕像


那时的福建,还是一个不太开发的地方,地狭民少,经济落后,实力不足。但是,二十八年里,经过王审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强有力的治理,东南海隅出现了一派升平景象,与中原各地的战乱频仍、残破不堪形成了强烈对比,王审知在政治上奉行的策略是韬光养晦,保境息民。他宣称:“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面对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建国称帝,他不为所动,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那时,闽地东面是吴越国,北面是吴国,西面是南汉,王审知知道,自己一旦在孱弱的闽地称帝,必然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要与中央王朝搞好关系,当好“节度使”的角色,以牵制各支虎视眈眈的势力。他还主动与吴越、南汉联姻,注重睦邻友好。这些策略为闽地赢得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其实,王审知说的和做的并不一样,在内部,他实行的一切制度与帝国无异,他自置官属,设立丞相,派遣各州刺史,还自订一套法令,不受中央控制。这套做法叫无帝国之名,而行帝国之实,也算是他的高明之处。


搞好内政外交之后,他就开始来致力于经济建设了。他首先是狠抓农业,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展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等;他尤其鼓励农民种茶,进而带动制茶等手工业的发展,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今天,福建成为产茶大省,这跟福建先民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养成了种茶习惯不无关系。



 福建安溪茶园


王审知在商业贸易上更是卯足了劲。除了充分利用好泉州港外,他还在福州外域开辟了一个新港——甘棠港,使福州也成为一个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据《新五代史》记载:“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是王审知的德政感动了上苍,上苍才通过雷电为其开辟了这个优良港口。这个典故反映了闽人对王审知发展海外贸易的推崇。在当时,甘棠港至少发挥了两大作用:一是,招徕海外商贾,扩大与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的海上贸易;二是,沟通了与中原五代王朝的海上联系,既便于给中原王朝进贡,也为闽地商品寻找到了一个广阔的北方市场。


王审知是一个行伍出身的人,但是他并不迷信武力,相反,他深刻意识到文化教育的作用,他特别爱惜文人士子,专门设立一个招贤院的机构来接待这些人。他大力吸纳来自北方的名流学者,并委以各种官职。《全唐诗》就有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皆避乱入闽。”这些文化精英的汇聚,至少使得闽地的文学较之五代十国时期的其他地区要更为兴盛。


王审知还在福州建立高等学府,谓之“四门”,聘请知名人士担任“四门”博士,以教育闽地青年中的出类拔萃者。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里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于国库”。可以说,王审知的措施为这块东南蛮荒之地开启了真正的文明,从此,闽地也开始变得人才辈出。


王审知还两度扩大福州城池。使福州的城区面积比旧城扩大了七倍多。他笃信佛教,兴建或修复的佛寺达200多座。在这位闽王的开放政策下,在二十八年的励精图治下,闽地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



福州古代城市变迁示意图


毫无疑问,王审知并不是由中原入闽的第一人。据载,早在战国时代,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无诸就已在闽建国。此后,在两晋之间、唐初也陆续有大批的移民到来。即使是王审知本人,他也是在起义队伍的带领下才入闽的,当初,他的声望远在其兄王潮之下。但有一点,那就是,就开发闽地的贡献和影响来说,此前所有的人都无法和王审知相比。所以,王审知被后人称为“开闽王”,这“开闽王”还有一层含义,叫“开闽第一”。

 

在今天的闽台地区


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此时,中原五代已进入后唐时代。王审知去世后,被谥为忠懿。他的儿子即位后,不再遵循韬光养晦的政策,正式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这样,一个一生未曾做过皇帝的人,在死后却被追奉为五代十国中闽国的开国君主。


王审知墓位于今天福州市北郊莲花峰麓,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石构坟墓,带有五代时期的江南风格。这座古墓气势雄伟,墓室构造分前后两间,前一间供奉闽王像,后一间是王审知夫妇的两口悬空吊挂的红棺。王审知墓是福建历史上保存在地表上的最古老的座墓。



王审知墓


王审知墓位于福州北郊新店乡斗顶村莲花山南麓。面对五虎,闽江横亘,旗鼓对列,气势宏伟。墓坐北朝南,墓顶立“唐闽忠懿王墓”石刻墓碑,外围用条石围成长方形状,占地面积2599平方米。


对王审知的纪念和祭祀,应该从他去世之后就开始了。取得天下的宋太祖赵匡胤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他在公元974年下诏修建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


此后,闽人纪念王审知的建筑大批涌现,诸如闽王祠、王公宫、王公楼、忠惠庙、护国尊王庙等,民众视之如神,每逢祭日,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在今天的闽台地区,王氏宗族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仍然不忘在其宗祠或私宅府第悬挂“开闽第一”的红绫,以示标榜。

王审知后嗣繁衍发达,形成著名的开闽王氏。今天,开闽王氏的子孙遍布闽台、江浙和东南亚地区,他们共同尊奉王审知为开闽王氏的开基始祖。



闽王祠


闽王祠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寺东侧。闽王祠址本是王审知故居,后改庙。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刺史钱昱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祀王审知。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建,改称闽王祠。祠内保存唐碑一、宋碑一、明碑二。清末及民国初曾重修,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不仅仅是王姓,其他与王审知一同入闽的姓氏也在福建生根开花,共同构成今天福建民众的主体,而且,究其根源,这些姓氏大多来自固始。据不完全统计,福建人来自固始的,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0%左右;而台湾人中来自福建的,占台湾人口总数也有70%左右,由此推算,台湾应约有半数人的祖根在河南固始。据《台湾通志·氏族篇》中记载,台湾大约有60个姓氏来自光州固始,这样的事实说明,固始对于闽台地区的姓氏寻根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个事实是,王氏三兄弟入闽带动的那次移民潮。带来了10世纪的中州话,中州话与当地原有的方言融合,逐渐形成了闽南方言,闽南方言流传至今,在闽台地区被大量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