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海故乡

 听涛品海 2022-07-01 发布于江苏

《群岛》|| 陈峻峰:大海故乡

群岛文学 2020-03-03 10:32 发表于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峻峰

  大海故乡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三代移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

家乡何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徙赣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瓠绵延遍五洲,同根柢,四海为家便是家。

图片

大江知道我在写一本中原人南迁之书,给我传来这幅楹联。楹联乃梅州客属文化名人、作家黄火兴所作。寥寥数语,工整对仗,竟把个中原人南迁久远而浩繁的历史,进行了如此精简概括和表述,也正符合了我对中原人历史南迁一些问题的基本认定,比如“五次迁徙说”:晋乱、唐灾、宋室南渡,以及“明播”和“清迁”。“清迁”即说很多中原客南迁后又纷纷播迁台湾和海外,也不仅限于清代,数量之多,说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中原人历史南迁,无论从帝都长安、洛阳,还是从大宋汴梁,逃亡之路可选择主要有二,一个是从黄河转运河到达南方,但这一条路充满战乱凶险;再就是到我老家河南固始,从淮河乘船经长江至九江,再沿赣江南下。这条路证明是相对安全的。因此中原人历史上前三次大规模南迁,多数人都选择了固始的淮河。固始成为了中原人迁徙的聚居地、集散地,南迁地理标志和符号,甚至在南迁后,固始成了很多中原人认定的精神籍贯。

历史忽略了,中原人南迁长途还隐现另外两只队伍,一支是唐初固始人陈元光率58姓军校赴命平叛闽南边地“啸乱”,成为一代“开漳圣王”;另一支在唐末,即固始人王审知随义军入闽,做了“闽王”。他们所率万千固始子弟,纵横八闽,扎根发芽,开枝散叶;他们带去了中原文明、中原文化,以及先进的农耕技术,并与当地土著融合,辟地置屯,招来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尚文重教,耕读传家,及至在婚姻、习俗、饮食、服饰、文艺、语言诸多方面,已无内外主客之分。

即便如此,闽南人仍然有生命源头、精神根脉的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闽南,我们看到,无论官方和民间,无论姓氏和宗族,大家都拥有一个“人神”、一个“共祖”:陈元光,或者王审知。除了同乡同籍,血缘根亲,文化源同,集团利益,以及对他们强势统治的跟随、依附和服从,还由于对他们英雄业绩的景仰,对他们伟大生命力繁衍以及创造的崇拜,更是由于从陈元光和王审知那里,从威惠庙和三王祠那里,我知道了我是谁,以及我从哪里来。

这么一个地方,我作为固始人,抑或一个“书写者”,大江说,能不来看看。

图片
图片

1


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南迁人民中,也有一部分越过长江后,继续南进,到达今浙江和皖南甚至深入闽广。”“而这些南渡的人,通常是按籍贯聚集若干家,节节迁移,形成一个又一个流群。”在泉州,我立刻就想到了“洛阳江”“晋江”“乌龙茶”的命名,果然是缘于避时避地入闽的那些“迁移”“流群”的人文印记,那么落籍泉州海湾的就是历史记载的“西晋之乱”第一次中原人大规模南迁范畴。至于他们入闽线路和情状,于今很难说得清了,但其“主流”,依稀可辨,大地与山水间,波涌蜿蜒着,从江西经崇安分水关人闽,由广东梅岭进入闽西宁化石壁,从赣州到达潮州进而入漳浦,由浙江过仙霞岭进入浦城……而我,则乘现代化交通工具,一日千里,到达了泉州,到达了晋江,到达了大海。

而最先到达大海的第一个“流群”是来自中原哪一家族?是谁选择了沿晋江一直往前行走?谁最先闻到了海洋气息?谁第一个用舌尖去尝海水的咸苦?谁决定了在这天之尽头路之尽头居留?如何度过第一个充满焦虑和不安的夜晚?谁惊喜看到了海上的第一次日出?谁开始为建造房屋选址、测量和打下木桩?谁开挖了泉州第一锨土?谁尝试着和当地越族土著、山畲水疍进行语言沟通和生活学习?谁首先捕获了那些海鱼?谁第一个吃下了那些蛤、贝、蟮、蚬、虾、蟹、蚝、蛏?谁是第一个出嫁的姑娘?谁完成了与当地土著的第一次通婚?谁是第一个怀孕少妇?谁是第一个降临的婴儿?谁第一个在这里死去?哪里是安葬了亲人的第一座坟墓?谁建造了第一座祠堂?谁敬上了第一炷香?谁织就了第一张渔网?谁制造了第一艘大船?谁第一次出海?把船驶向了哪里?在海上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是否遇到了神仙和海怪?是否遭遇了风暴?哪些人第一批葬身大海?哪些人满载而归?谁找到了哪些四书五经?谁是第一个外来造访的客人?谁第一个迁移海外?谁第一个唱起中原家乡调儿?谁第一个扮演了中原戏曲的角色?谁原创了第一则谚语、谜语、歇后语、儿歌、小说、诗词?谁被推选为第一任族长?谁是第一个到任的地方政府官员?谁命名了泉州、晋江,以及南安、惠安、同安、永安、永泰、永宁这些明显带有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祈求和愿景的地名……

淹没在时间中的无尽回望和设问,都不能描画出最初到达泉州的那些中原人的生命状态、生存境况、生死境遇,八闽大地和茫茫大海也难以称量中原南迁的先行者远离故土在“他乡”的艰苦卓绝。那是一部恢弘的迁徙史诗,一部民族血泪志书,一部人类精神不死的叙事、歌哭和绝响!

历经三百余年,及至千年,他们在福州、厦门、潮州、漳州、泉州、莆田,及至“江海相搏”之地的晋江两岸,不仅拓展了一片广阔崭新的人居沃土,繁衍生息的家族兴起,文明教化的伦理秩序,面向海洋的开放胸襟,也提供给了后来者广阔富庶的经济运行基础、土地生存空间和大海生存经验。

其间,这就发生了历史上固始人两次大规模南迁入闽。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发生“啸乱”,高宗诏命归德将军河南固始人陈政进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人,战将123人入闽,自丰州(今泉州)莆田南下,而进军不利,一度受阻,形势告急,退保漳州南九龙山“且耕且守”;唐高宗再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府兵计58姓军校约5800人增援,这次随军的,有陈政母亲魏妈和大部固始府兵家眷,再就是那位英俊少年陈政之子陈元光了。

对陈元光入闽路线,有学者著文,说陈元光入闽从淮河乘船,然后长江、运河诸多水路辗转,最后在浙江衢州登陆,开始穿越仙霞岭,进入福建浦城。但在登陆后,在江山县遇到瘴气和瘟疫,陈敏、陈敷相继病逝,魏妈饮泪含悲,披挂上阵,亲自主持军政大计,果断下令陈元光率精兵五百余,翻越仙霞岭入浦城,其他病弱士兵均乘船,由她率领,沿江回头出海,由海路驶往闽南,直达九龙江,三师汇合。

这是我们现在最通行的说法。还有说陈政、陈元光家族曾在唐朝初期就被派驻福建,定居于泉州今莆田市仙游县。攻打漳州时,陈政父子并非从北方长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属莆田一带招募士兵南下作战,后来开创了漳州,陈元光功高盖世,被奉为“开漳圣王”,在福建、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被广为祭祀,庙宇多达500余座,香火旺盛。

我认同此种说法。设若按史载陈政被困,那么你首先要将这消息从福建送达京城长安,并汇报给皇帝;皇帝要上朝与大臣商讨,下诏固始;固始要落实皇帝御旨,将数千固始府兵召集起来,进行动员和准备,然后制定路线、风雨兼程、翻山越水、长途奔袭……这样你算算,要多少时日才能到达闽地。如果陈政有足够能力进行坚守和抵御也就罢了;如果没有,等到援兵到达,可能一切都早已结束了。

当然,无论是从固始出发,还是原就驻军泉州,陈政、陈元光中原光州固始人的籍贯没有改变,开发闽南的历史功绩没有改变,以及在福建、台湾、海外万千民众对陈政、陈元光的民间巨大信奉、敬仰和祭拜没有改变。我为之骄傲,我不仅与之同籍,也乃陈氏一族。

到唐末,固始东乡王集人(今固始分水乡王堂村)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随黄巢义军王绪起兵,固始籍乡民有34姓5000余人跟随响应,后一路征伐,队伍增至万人、数万人。公元885年军队南下入赣、入闽,一举攻克漳州,因王绪性情暴戾,激起众怒,发生了“竹林兵变”,部将擒获王绪,逼其自杀。遂推王潮继任首领,于是整顿军队,整肃军纪,引得泉州百姓信赖,一起跪求王潮,要他驱逐恶贯满盈的泉州刺史廖彦若。王潮感泣百姓信任,派重兵围城,年余,攻下泉州。

唐乾府五年(878年),朝廷通令全国乡村“置弓刀鼓板”,以阻挡黄巢。福建汀州黄连镇人陈岩,聚集数千人队伍,号“九龙军”,镇守黄连镇。唐王朝以其守土有功,便在黄连镇设置义宁军,任陈岩为镇将。黄巢起义军南下入闽,攻占福州,福建观察使郑镒表请陈岩为团练副使,陈岩责无旁贷,率部前往支援。黄巢军在福州只停留月余,竟是南下杀向广州了,陈岩得历史机缘,顺利进占福州,见郑镒兵势薄弱,庸懦无能,迫其离职,自荐以代,得到朝廷任命,一跃为福建观察使,因其贤能,加封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在王潮、王审知攻下泉州后,陈岩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即表奏王潮为泉州刺史。不久陈岩病重,欲请王潮代他主持福建军政,书信尚未发出,陈岩病逝,其妻弟范晖见机,迅速夺取了政权。王潮得知内情,拒不承认,命王审知进兵福州,讨伐范晖。一年后,福州城内弹尽粮绝,属将杀了范晖,开城投降。王潮迅速将官署从泉州搬到了福州,唐廷只好任命其接替陈岩,任福建观察使职位。之后,王潮嫁女给陈岩之子,厚葬陈岩于闽县敦业乡太平里,完成了对福州地理和心理的控制。公元897年,王潮病逝,王审知接任,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公元910年,封为“闽王”。

从唐初陈元光开漳,到唐末王氏三兄弟治闽,整个东南沿海都为固始人统辖,大江说,连讲话,都只能跟他们学;固始人主政,固始话是主流话语,也是官方话语,因此包括西晋逃亡来的河洛人后来都称自己是固始人了,包括当地原始住民都跟着学说固始话,即所谓的“唐音”,也即唐朝“普通话”。在后来“宋音”成为“普通话”后,这“唐音”保存了下来,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七大方言区”的“闽南方言区”,而由此形成的文化,就是“闽南文化”。 

图片
图片

2


泉州之行,大江陪着我,他原是我固始乡下亲戚,迫于生活,十多年前拖家带口,来泉州打工。他也是诗人,会弄一些四言八句,并和仄押韵。老家说有字吃字,无字吃力,果然,他就被当地文化部门聘做内刊编辑。那天中午,他坚持要请我吃市内一家地方特色小吃,于是车子沿海岸一侧之晋江水头外线,由大江领着,左弯右绕,古往今来的,穿过西晋、唐初、唐末、五代、宋元,穿过洛阳、固始、淮河、长江、九江、赣江,穿过木兰溪、南安江、洛阳江、柳营江,穿过陈元光、王审知、黄巢、陈岩,穿过山畲、水疍,穿过火光、刀光、血光,穿过赴命、征伐、迁徙,穿过御旨、诏书、册封、农耕、工商、渔猎、税赋、制度、礼仪、教化、祖灵、谱牒、艺文、习俗,穿过“刺桐城”“海滨邹鲁”“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等无数隶属于泉州的美誉和命名,穿过沿海大通道、泉厦高速、环城高速,穿过行政、法则、资本、人才、市场,穿过泉州品牌的安踏、七匹狼、劲霸、漆牌、利郎、九牧王、心相印、雅客、匹克、特步、乔丹、德而惠、361度、爱乐、鸿星尔克、富贵鸟、木林森、与狼共舞、贵人鸟、吉祥鸟、蜡笔小新,穿过德化陶瓷、惠安石雕、永春漆篮、料丝花灯、木偶头、梨园戏、南音、高甲戏、歌仔戏、闽南语、《爱拼才会赢》,穿过乾隆版《泉州府志》、大江的四言八句,回到了泉州市内,落座于丰泽区的一家酒店……

大江安排服务生,先一壶泉州安溪“铁观音”送上来,点入茶杯,一屋香气四溢,春风扑面,令人表里澄澈,飘飘然,神仙起来,于是在一种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里,透过飘渺薄纱的帘子超窗外望去,让我无尽悠游或畅想自秦汉、隋唐,及至宋元鼎盛时期的泉州,那般开放大都国际港口的景象,一现在文字的光芒里——

《泉州历史文化概述》:入唐以后,泉州港逐渐兴起,是一个蕃客往来之地。唐·武德年间,泉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路所通国家和地区东北至高丽、日本,南达南海诸国,西抵印度半岛。

南宋李文敏: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里万国船。

马可·波罗:到第五日晚上,便到达宏伟美丽的刺桐城。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蛮子省的各地出售……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雅各·德安科纳: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一百种语言。外国人多得不得了。很多蛮子也学会了欧洲和中东的语言,而且有不少人信了基督教。在这个城市,各种宗教都有。

黄天柱:宋代泉州对外主要交通航线有六条:泉州-万里石塘-占城;泉州-占城-三佛齐-爪哇-渤尼;泉州-南海-三佛齐-马六甲-印度-波斯湾;泉州-印度-波斯湾-亚丁湾-弼琶啰-层拔;泉州-麻逸-三屿;泉州-明州-高丽-日本……宋代泉州进口的商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降真香、乳香、龙脑香、安息香、苏合香、木香、丁香、胡椒、珠贝、玳瑁、犀角、象牙、玛瑙、珊瑚、镔铁、金银……多达三百余种;外销商品则有陶瓷、丝绸、绢帛、锦绫、铜铁、铅、锡、金、银、钱币、铁器、漆器、糖、酒、茶叶和药材、水果等六十余种。其时,泉州的陶瓷、丝绸是大宗的畅销品……北宋初年,就泉州刺史陈洪进向宋廷纳贡的绢、绫等丝织物数目即达3万疋之多,故宋代泉州也成为全国丝织中心之一…… 

图片
图片

3


大海,无疑是泉州人生活的部分,生存的部分,生命的部分,是泉州的生命线。从物产看,固然泉州山海并论,但姿态、胸怀、目光、气度、风采,都是海的。离开海,泉州则无从谈起。

再次回溯,万千流亡的中原人,他们沿着九龙江走,沿着漳江走,沿着闽江走,沿着晋江走,走到了海,走到了陆路尽头。倏然停下脚步,而就是这么一次意为安身立命无可选择的停顿,便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漫长的对海的认识。对海的认识,最初可能是对淡水、咸水的认识,可能是对鱼类、鱼群的认识,可能是对水产烹食的认识,是对台风的认识,是对涨潮的认识,是对渔具的认识,是对船舶的认识,是对捕捞的认识,是对远航的认识。我们面临大海,面临一个全新的地理环境,全新的气候、物产、语言、人际、种群、视野、味觉和感受,自己的亲历、体验、冒险、尝试和实践不可或缺,而最为简化的是从当地原住民那里获取信息和经验,最初可能包括最为简单的生存经验,生产经验,生活经验,这样,双向的交流开始了,或者说,中原汉人带着强势的汉文化和本土的闽越文化的交融开始了。我们带来了最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制度观念和中原文明,而他们则拥有更为丰富的物产知识和海洋知识。加之后来的海上外交、海上贸易、宗教文化、舶来文化,冲突、碰撞、交汇、融合,孕育、诞生、嬗变、成熟,带有开放海洋的精神取向,最后奇异地开出了丰美的奇葩:闽南民系、闽南文化、闽南方言。

是的,我们走到了陆路尽头,走到了海,如果我们真的命定再无回路,就需要保持来时的义无反顾、一往直前之姿态,背后是故乡,遥不可及;前面是海,路之尽头;继续走,走到海上去。冒险伴随灾难和死亡,但先行者便是用躯体在海上铺路。即使我们在隋唐、宋元、明清,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船舶,最豪华的船舶,最坚固和气派的船舶,但仍然不可避免一次次在飓风中、恶浪间、漩涡里、礁石上沉没,但这不能威吓和阻止我们继续的海上航行,反之却激励了我们诞生更为浩大的野心和愿望,进行更为辽远的航行和抵达。我们因此不仅终于获得对海洋的认识,对航海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更是获得了海阔天空的海洋经验、博大开放的海洋心胸,勇敢不死的海洋性格、海纳百川的海洋精神。

江海相搏,江海相融,漫漶开来,铺展开来,一切都与海相关,一切都以海为主题,无需分辨我们的原始身份和地理籍贯,我们都是海的儿女,也是海的主宰,拥有大海故乡。是海,造就了美丽晋江、传奇泉州、富庶八闽、丝绸之路、海上风华时代。何须再论河洛人、固始人、潮汕人,闽南人、台湾人,以及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乡亦吾乡,大海为家园,波峰浪谷,海市蜃楼,蓝色大地,水的广阔平原,张帆、划桨、开垦、耕种、拼搏、历险,地负海涵、前赴后继、弄潮踏浪、载歌载舞,经历最为壮烈的海洋风暴,迎接最为壮丽的海上日出,遥望最为壮美的精神星空,展开最为壮观的生命景象。

这景象,是盛世泉州的港口、码头、外事、贸易……是开放泉州最为杰出的实业家、外交家、科学家、文学家、航海家……是厚重泉州的洛阳桥、安平桥、海岸长桥,石湖塔、瑞光塔、江上塔,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后渚港、祥芝港、永宁港,崇武古城、屈斗宫窑址、郑成功史迹、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文化泉州的欧阳詹、留从效、曾公亮、蔡襄、俞大猷、何乔远、张瑞图、李贽、郑成功、施琅,包括魏妈、陈政、陈元光、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也包括吴藻汀、司马文森、余光中、董桥、舒婷、大江……

那天中午,大江先是要了几个小菜:土冻笋、蚵仔煎、面线糊、泉州卤鸭、崇武鱼卷,又要了几支惠泉啤酒,碰杯时他说,我代表泉州,欢迎固始老家的客人。我怔了一下,琢磨他这句话,然后问他,你全家都来了吗?他点头;不回了吗?他点头;你、妻子,还有孩子,现在是泉州人呢,还是固始人?大江没有回答,眼睛发潮,转过脸,朝向窗外,说你听,用心听,什么声音?是的,大海的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