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八姓,始于固始,这种说法你认吗?

 张治藏书阁 2023-10-30 发布于北京

网易号: 过去大事记

“八姓入闽”是福建人中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说福建八大姓祖先是永嘉之乱时从北方迁入福建的。还有不少福建人去固始寻根问祖。

河南固始县,因历史上有四次较大规模人口南迁,其后裔逐渐播迁至闽、粤,百年后继续移民至台、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各地,故固始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原第一侨乡”之称。

闽南八姓,始于固始:闽南与固始的共通之处

固始“百里不求天”的沃野,中原罕有,为历代统治者所垂青。同时它又处于“吴头楚尾”、“豫南杨北”交通孔道的地理位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每逢中原战乱,固始必然祸及,人民饱受蹂躏,或死或逃,“每每徙其治,每每虚其地”。但同时它又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战乱一平息,故邑之民返居,他邑之民迁入,很快又聚居成邑,创伤的愈合力特别强,与外界联系十分紧密,成为中原人口迁徙的集散地。其迁徙的方位主要是相对稳定的东南地区,闽粤族谱大都记有祖上迁自固始。这也和早报在闽北、江西和浙江的报道相吻合。事实上,不只到闽南,据台湾省1953年对100个大姓统计有63姓、总户口的81%来自固始。

许多语言学者在对闽南话根源的追溯研究中,都提出了固始方言是闽南话的根源,其最大的论证就是直到现在,固始方言中依然有跟闽南话相同的地方。张新斌认为,闽南话可以说是在河洛官话经过传承后的演变。

有着6000年文明史、被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的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的故乡。在中华3000多个姓氏中,许多姓氏宗亲祖根源自中原河南。在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中,有105个姓氏的祖根源于河南。目前,河南省正兴起河洛文化研究的风潮,探寻中原历史文化的“根文化”———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体现的是血脉之根,中华文化之根则体现为文化纽带与精神维系。

在整个中国排名前100的大姓中,98个与河南有关系,77个姓直接起源于河南。

在历史的发展中,姓氏文化的融合与血缘关系是两回事。就像所有的人都认同炎黄,但不见得都有血缘关系。所以认同固始本身是认同中原文化。从姓氏起源研究,闽南人大多来自于中原地区,是有比较明朗历史脉络的。”

在三王纪念祠的门联上,写着“望出太原立德千载,支分固始流徽八闽”。

闽南话与固始方言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

固始地处中原,在经过历史的淘洗之后,固始方言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无法形成比较正宗的固始方言了。古老的固始方言在南迁的过程中,与闽南当地的语言交融,形成的闽南方言中保存了固始方言的特色,因此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同样的语言了。但在闽南话里,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固始方言的印痕。

在见到老陈的第一面,老陈就一句:“哎呀,欢迎远方来的人客啊。”在固始方言中,“客人”就叫“人客”,这与闽南语又是一个不谋而合。另外,管太阳叫“日头”、起床叫“起来”、丸子叫“圆子”,这些日常的称呼,在现今的闽南与固始,都成为两地历史交融源远流长的明证。

其实,闽南与固始还有着共同的稻作生产方式,共有的风俗、语言和社会心理。比如在节俗、婚俗、葬俗方面都相差无几。父母去世儿子要披麻出厅当“孝子”,行二次葬,背着骨殖罐到处找风水。尤在语言方面,本来固始属北方官话区,但它没有翘舌音zh、ch、sh,也没有舌面音j、q、x,居然与闽语十五声系统相一致。龙岩话属闽南话的古老层,它与厦门话不同点之一就是只有前鼻音in没有后鼻音ing,如冰、平、精、青厦门话读后鼻音韵母,固始话则与龙岩话一样读前鼻音韵母。至于词汇影响则更为直接,如龙岩,漳州一带有地名叫郭坑,马坑,黄竹坑,还有称“坝”如南洋坝、坝墟等。原来这些特殊词汇源于固始,他们习惯于称呼山间一定面积的小平原叫做坑”,蓄水灌溉堰叫“坝”。再比如:甲鱼叫圆鱼、开水叫滚水、天亮叫天光、天晴叫好天、枪叫铳、牌子叫字号、厨房叫灶下或灶间、地方叫所在、太阳叫日头、跳蚤叫虼蚤、下雪叫落雪,日历叫历日,热闹叫闹热……

固始的节日习俗也很多,中秋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以前当地人过中秋节,有钱人一般都是买月饼,没钱的,则是自己做丸子吃。炒些芝麻用面和成丸子,用红糖煮成汤沫。这种过法是固始的传统特色,象征团圆红火。

泉州至今还保存着“冬至立冬煮丸子”、“七月初七包糖米果”的民间习俗。

闽南人与固始人的性格也有相似的地方。固始近乎于三省交界,自古如此,所以造成三不管,河南连修路都是绕边走,怕修成安徽的了。固始人豪迈大气,敢打敢拼,吃苦耐劳,喜欢抱团集中,固始精神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闽南人经过千年来的独立发展,闽南人成为南方可说非常优秀的族群。闽南人好勇尚武,精悍不失精明,敢拼敢冒险,重义气重感情。

闽南始于固始的疑义

但是,反面的证据也是有的。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很早就对这一说法产生怀疑,通过仔细研究、考证,发表了《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辩证》一文。他认为,“八姓入闽”之说不过是后世人编造的谎言。

福建人自称晋江得名于永嘉之乱时期北方移民迁入。实际上,晋江得名于晋安郡,而晋安郡在永嘉之乱前十几年就已经设立了。

没有任何记载能证明永嘉之乱时有北方移民进入福建。实际上,当时北方人到达长江南岸就已经可以脱离险境,根本没必要进入经济文化落后、气候湿热的福建。

如果真有北方士族进入福建,《宋书》《陈书》不可能没有记载,然而在这些史书中记载的人物,竟然没有一个人涉及到福建。

葛剑雄认为,即便真有北方人进入福建,也是少数的,而且不是什么大族,只是下层平民。

“八姓入闽”说最早见于唐代林諝的《闽中记》,林諝自称祖先是永嘉时迁入,还声称“林、黄、陈、郑”四姓是永嘉时期的北方衣冠。但是林諝是中唐人,如何知道永嘉之事?更何况,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唐代,附会之风盛行,林諝的话完全不可靠。

闽南人一般也把闽南语称为“河洛语”,自诩传承西晋或者唐代中原音韵。

实际上,按照唐人、宋人的记载,闽方言可不是什么中原音韵。

我国现代方言大都与《切韵》音系存在着传承关系,但闽语白读音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与《切韵》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与中原古汉语之间缺乏传承关系。用闽语白读音读唐诗宋词基本不顺口。南宋朱熹的《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八云:“闽浙声音尤不正”。因此从隋之前,“江东取韵,与江北复殊”的实际情况推断,闽南话的产生历史可远远追溯到南朝之前。

晚唐诗人陈陶(公元812-885)看到满城的刺桐花将整个泉州城映照得红艳艳的,便在他的诗《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中写道:“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可见唐末泉州的越人不在少数。

刘长卿(726-786)的《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不识闽中路,遥知别后心。猿声入岭切,鸟道问人深。旅食过夷落,方言会越音。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

骆宾王《晚憩田家》诗云:“龙章徒华表,闽俗本殊华”。

刘禹锡(772-842)的《刘宾客文集》中的《唐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云:“闽有负海之饶,其民悍而俗鬼,居洞砦、家浮筏者,与华语不通”。

文化认同

其实,闽南八姓,始于固始的说法不论是否是真的,但是文化认同感都是真的。而且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本就是在中原地区。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人就算不是纯正的中原人,也必然有中原血统和中原文化影响。

闽南八姓,始于固始,这种说法你认吗?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