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雍也篇(6)孔子倡导英雄不问出处

 歌柏安妮 2016-03-10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
(1)谓,《说文》:“谓,报也。”段玉裁注:“凡论人论事得其实谓之报。”皇侃疏:“谓,评论之辞也。” 这里是说的意思,用于评论人物。

(2)犁牛之子:犁,《说文》:“犁,耕也。” 犁牛,是耕地的牛。子,即牛犊子。

(3)骍,赤色的马和牛,亦泛指赤色。

(4)且,《说文》:”且,荐也。”这里是而且的意思。

(5)角,《说文》:“角,兽角也。”这里指牛角周正。

(6)欲,《说文》:“欲,贪欲也。”本义是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

(7)勿,《说文》:“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本义是州里所建旗帜。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这里是不的意思。

(9)用,《说文》:“用,可施行也。”这里是指当做牺牲用来祭祀。按《周礼》,牺牲都是来自牧场,“犁牛之子”不会被选用。

(10)其,难道。

(11)舍,《说文》:“舍,市居曰舍。”段玉裁注:此市字非买卖所之,谓宾客所之也。在这里“舍”通“捨”,放弃的意思。

(12)诸,《说文》:“诸,辩也。”这里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之”,即犁牛之子。

【译文】

孔子谈论起仲弓,对别人说:“耕牛生的牛犊子,毛为赤色并且角也周正,虽然人们心里有不能用来祭祀的想法,山川之神难道会放弃犁牛之子吗?”
【解读】

这里所说的仲弓,就是冉雍,就是“可以使南面”的冉雍。对于冉雍的出身,普遍的说法是冉雍的父亲品行不好。对于这种说法的来历,后人曾考证并提出疑问。尤其是在本章,孔子怎么会拿“犁牛之子”作为低微和下贱来直接形容冉雍呢?更不可能用来揭冉雍父亲品行不好的短处。有关冉雍父贱行恶的说法,虽然始于东汉时高诱的注解,实际上所有的来源都是出于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冉雍字仲弓。仲弓问政。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以仲弓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是《史记》中关于冉雍的全部内容。司马迁对冉雍的评价来自《论语》中的三句话。对冉雍“仲弓父,贱人”的评价,就是来自本章。至于《孔子家语》中所载:“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称名。”研究者认为,《孔子家语》乃后世学者所集。我认为其虽有可取,但对于冉雍“不肖之父”的说法,难免沿袭《史记》,并根据“犁牛之子”发挥而来,不足信也。而在《论语》中关于冉雍的记载,并不能证明其父贱且品行不端。看来,冉雍的父亲从《史记》开始,就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


子谓仲弓,曰。后人怀疑本章多了一个“曰”字,而也有“子谓颜子,曰:‘吾见其进也’”的句式。所以这句话是在评论仲弓,或者他人谈起仲弓,孔子对他人说的话。那么本章到底是在一个什么背景下,孔子说的这些话呢?我们理解本章不能抛开《雍也篇》的整体主题,是对人物进行评价的,结合前章这应是与施政有关的。说冉雍是可以做官的,接下来谈到对“简”的认识,明白施政者要“居敬而行简”,那么本章就是谈出身低微的人如何认识并使用的。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犁牛,就是耕牛,用来耕地的牛,以区别于牺牛。周朝时,耕牛不作牺牛,是不用来祭祀的。犁牛之子,也就是耕地的牛生下来的牛犊子。 骍且角:骍,赤色。周人尚赤,祭牲用骍。角,角周正的意思。用来祭祀的牛,赤色并且角生得周正才合乎规定。虽欲勿用:欲,本义是因为有所不足而产生的欲望和打算。在这里是说,因为耕牛的牛犊子虽然长成赤色和角也周正,本来符合用来祭祀的,但是人们心中有了一个“耕牛”的概念,所以心里决定不用这样的牛用以祭祀。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用来祭祀的牛是给山神享用的,人为的因素能改变山川之神是否不接受“犁牛之子”吗?所以接下来说,“山川其舍诸”。山川,指的就是山川之神。周礼规定,用骍牲者三事:一,祭天南郊。二,宗庙。三,望祀四方山川。这里说的“耕牛之子”,纵然不用到南郊和宗庙,祭祀山川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山川之神是不会舍弃“犁牛之子”的。


孔子在本章到底要表达什么呢?这里看似并没有特指那个人,也没有说人才的使用,而是孔子对人才使用的一个比喻。本篇前十四章,均是评论人物贤否得失,本章应该是孔子跟他人评论冉雍的。虽然并没有交待冉雍的出身,从孔子的“雍也可使难免”,以及本章的“犁牛之子”的比喻,说明冉雍的出身很普通,但不是后人所说的他的父亲是贱人或者品行不好。这或许是司马迁的错误吧。因为耕牛不能用来祭祀,所以人们的观念就有了。但是,正像普通人家也能出治国之栋梁之才一样,如果不改变人才的观念,像“犁牛之子”一样肯定会被埋没。以至于后来的英雄莫问出处之说,也应源于这些道理。这说明在春秋时代,都是公子世族历代世袭为官,起于草莽之中也可以为国家所用的人才,已经初见端倪。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中有《仲弓》一篇,内容与《论语》是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一篇孔门弟子笔录的系统的关于为政内容的问对资料。从“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仲弓以告孔子”,到附简“孔子曰:‘唯政者,正也。夫子虽有举,汝独正之,岂不有枉也?’仲……。”孔子次第告以“老老慈幼,先有司,举贤才,宥过举罪”、“夫贤才不可掩也。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之诸?”然后由务民而及事君之道。其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对仲弓的评价不是凿空之辞。完全是仲弓一门关于为政的纲领性文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