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公冶长》(27)孔子倡导内心自我审判

 歌柏安妮 2016-03-10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已,止,停止。

(2)见,《说文》:“见,视也。”这里是看到。

(3)过,《说文》:“过,度也。” 这里是过失、错误。

(4)内 《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 这里是内心。

(5)自,《说文》:“自,鼻也。” 这里是自己。

(6)讼,《说文》:“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 这里是陈诉过失、责备。

【译文】

孔子说:“停下来不说了,我没有见能看到自己过错,并且内心陈诉过失又责备自己的人呀!”

【解读】

《公冶长》篇马上就要结束了,孔老夫子和他的弟子们辛苦了大半天,总该来个总结吧。在前面的章节,列举了这么多人,缺点、优点、长处、短处,最后孔子发出感叹。“已矣乎!”。后人把这句话理解为“罢了”或“算了吧”。如果把《论语》的章节分开来理解,这个“已矣乎”就没法知道孔子这样感慨了。已,本意是停止的意思。接着前面从公冶长开始的这二十多章,说到此时孔子感叹:停下来吧,不说了。紧接着孔子说出了原因,也就是做人最大的问题,即《公冶长篇》所谈每个人做人情况的内容,在这里要做一个总结,也就是做人面临最大的问题。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过,就是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过错,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已经根深蒂固。遇到任何事、任何人,总要拿自己内定的这个标准来判断、决断,然后付诸行动。如果能认识到自己过错的人,接下来可以自我反省,这里用“自讼”,自己在心中陈诉过失,然后责备自己。自讼,有自我审判的意味,这个法官是谁呢?老夫子在这里没有说出来。应是儒家的学问之道、君子之道和圣贤之道。所以孔子感叹:不说了,我没有见过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能在心里陈诉自己的过失,进行自责的。


提到人的过失和过错,闻过则喜是一种美德,但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没有个人修养不同、智慧不同,其表现也不一样。大多数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错了,平时还把自己的过错认为是对的,这种人是无法“见过”的。也有极少数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但是面对过错却任随过错的存在与发展,口头上虽然认为自己错了,心里却找一堆理由来为过错说理,这属于不能“自讼”的那种。古人认为,不能面对自己过错有三种原因:一直因为气质做主而不能变化,一是因为无语牵引而不能割断,一是为习俗陷溺而不能跳脱。所以说,天下人的过错就是这么不容易改变。


孔子所说的“见过”和“自讼”属于儒家修行的范围。就拿孔子的弟子们来说,子路当有人告诉他有过错的时候,其闻之则喜,说明他能内自讼,但不能见其过。冉求之力不足,不是不能见其过,是不能内自讼。颜回不贰过,说明他既可以见其过,又可以内自讼。而对于过错,佛家说的更为具体,那就是“忏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也就是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过去所犯过的一切都是罪过。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也就是如果再让我重新活一次,这些罪过我绝对不会再犯。


忏悔是一个清洗过去心灵的污秽,以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性灵上有所进展和进化的,因为不仟悔,意谓着性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谓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的产生!所以,忏悔不仅要“忏其前愆”,以前所造的过错要忏除,也要“悔其后过”,让以后的过错不再产生,一般人只知“忏其前愆”,而不知“悔其后过”,以致前罪还没消灭,后过又产生了。当一个人出现了“后过”,就代表忏悔的不够彻底,如果要能真正的将前罪忏除掉,就必须要能真正的“悔其后过”,也就是相同的过错绝不重覆。当一个人可以“不二过”时,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忏除我们的前过了。佛教有一首偈子,是用来忏悔的: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无;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