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原文朗读】 【注释】 过:过失,过错。 党:群党,因利益相关形成的不同人群,物以群分,人以类聚。 【白话翻译】 仁存于人心不易察觉,但可以从行为上展现出来,孔子接着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观察一个人有没有仁德。 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可以将人所犯的过失过错分别归类,一般来说人的过失跟他所处的群体其他人很相似。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和程度,就可以大概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以及仁的程度。” 【解读】 1.“人之过”而非“人之罪” “过”指的是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犯罪,如果到了犯罪的程度,那他就是坏人了,与“仁”根本沾不上边。 2.“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将人分成群,并分析其原因 党,群党,因利益相关形成的不同人群,物以群分,人以类聚,不同阶层的人所犯的过错不一样。况且人犯过错总有原因,是为了自己私欲,还是为了自己的小群体,还是为了民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过错是无心之过,有的过错是有意为之知错犯错。我们通过分析其原因,就可以大概知道他是不是仁,或者达到了什么程度。 3.与《论语》其他篇章相互参照 在《为政篇第二》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u)哉?人焉廋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一举一动都无所藏匿。 《论语》中展现了很多种“过”,《学而篇第一》“过则勿惮改”,《公冶长篇第五》“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雍也篇第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卫灵公篇第十五》“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张篇第十九》“小人之过也必文”,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孔子告诉了我们一个极为特别的识人技巧,那就是,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来了解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