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公冶长》(21)遇到混蛋领导该怎么办

 歌柏安妮 2016-03-10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邦,《说文》:“邦,国也。”

(2)有道,政治清明。

(3)知,智慧。

(4)无道,政治黑暗。

(5)愚,《说文》:“愚,戆也。”本意是性格孤僻,不谙熟人情世事。

(6)及,《说文》:“及,逮也。”这里的意思是追赶上、抓住。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智慧,在国家政治黑暗混乱的时候,他的表现却是愚蠢的。他的智慧是很容易做到的,他的这种被认为的愚蠢是别人做不到的。”

【解读】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很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卫懿公因好鹤误国,北狄攻占了卫国的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宁武子遂开始出仕,并得到了卫文公重用。卫文公是开明国君,当上国君之后,他仍然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工商和手工业。文化上,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贤使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卫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卫国国力逐渐强大。遗憾的是,在卫文公执政期间,《左传》中并无宁武子如何展现聪明智慧的记载。


卫成公是卫文公之子,他即位时恰是晋楚争霸之际。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想向卫国借道救宋国,卫成公不答应。当时,卫国大夫元咺认为卫国应该借道给晋国,以联合晋国抵制楚国,但卫成公没有采纳元咺的建议。于是,晋国只好改道救宋。后来,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大战之前,晋国想让卫国与自己结盟,卫成公又没答应,反而让自己的军队加入了楚国军事集团。卫成公不与晋国结盟而倒向楚国,显然是极大的错误。当时,楚国尚属“蛮夷”,在“尊王攘夷”的大格局之下,中原各诸侯国显然应该与晋国结盟,共同对抗楚国。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爆发,晋国打败了楚国,卫成公听说楚国战败,就从卫国“出奔”,让元咺辅佐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处理卫国政事。卫成公无礼于晋,晋文公自然很生气,就顺道攻取了卫国,并与宋国共分其地。在卫成公“出奔”期间,宁武子一直在他身边。后来,晋国又让卫成公“复国”。这个时候,卫国已经形成了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跟着卫成公“出奔”的,一派是留在卫国听命于元咺的,整个国家有分裂的危险。这个时候宁武子出场了,他“与卫人盟于宛濮”,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神以诱天衷。自今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意思是说,老天要降灾祸给卫国,使卫国君臣之间不和睦,致使卫国面临今天的为难境地。现在老天诱发我们内心的良知,让我们都放弃成见,和睦相处。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人,谁保卫社稷?如果没有跟着国君一块出走的人,谁替国君放养牛马、照顾起居?自这次会盟之后,跟随国君一块出行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功劳,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被国君追究罪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个盟约,上天会惩罚他。经过宁武子的这次“政治斡旋”,卫成公才得以回到卫国继续做国君。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出奔”期间,有人向卫成公进谗言,说元咺要改立叔武做卫国国君。当时,元咺的儿子元角正跟着卫成公,卫成公就让人杀了元角。这也让他与元咺结下了恩怨。


当上霸主后,晋文公在温地主持诸侯会盟,会盟的重要议题就是讨论如何惩罚卫成公。卫成公冤杀元角之事,晋文公建议周天子(周襄王)杀了卫成公,周襄王不同意。于是,晋文公就想使阴招,让医生“鸩杀”卫成公。这个时候,宁武子贿赂医生,在下药的时候减了许多剂量,结果,卫成公“不得死”,保住了一条命。最后,鲁僖公又替卫成公求情,送给晋文公和周襄王各十双宝玉才使晋人释放了卫成公。


后来,卫成公又收买卫国的两个大夫发动政变,杀死了元咺和元咺改立的国君公子瑕。经过几次折腾,卫国元气大伤,随后又遭到狄人围攻,只好迁都于帝丘。此时卫成公梦见卫国的始君卫康叔说:“夏后相夺走了我的祭品。”然后卫成公就下令祭祀夏后相。在当时,祭祀是国家大事,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于是宁武子力谏,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意思是夏后相不是我们卫国的祖先,跟我们没关系,我们怎么可以改祭呢?经宁武子力劝,卫成公才放弃“改祭”这个荒唐的想法。


从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卫文公执政之时,因卫文公有道,却没有宁武子的事迹;卫成公无道,以至于丧失国家,而宁武子与其间周旋,尽心竭力不避艰险。这就是宁武子在有道之时和无道之时,表现出来的明显不同。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在上文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史实,对宁武子了解后,接下来再了解孔子的评价。对本章的理解,南怀瑾认为这是宁武子的政治智慧,说在政治清明的卫文公时期,宁武子他的智慧、能力和才具都发挥出来了。宁武子这种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露出锋芒,大家还可以做得到。在政治黑暗的卫成公时期,处于乱世的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学了。这种朴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是很难做到的。钱穆的翻译是,“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显得是一智者。到国家危乱时,象是一愚人。其表现智慧时尚可及,其表现愚昧时,更不可及了。”如果这样理解,与宁武子的执政经历是不相吻合的,因为在有道的卫文公时期,对宁武子所谓“知”的记载没有,而在无道的卫成公时期,宁武子表现出来的忠于国君和大义凛然的外交智慧怎么会是“愚”呢?这显然不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认为本章所表达的意思,是针对时人有关宁武子的评价,孔子来为宁武子正名的。“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在政治清明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智慧,而对于卫成公这样无道的昏君,他还如此忠于国君,这不是不谙人情世故的愚蠢吗?实际上,在时人眼里,卫成公这样的混蛋国君,是不应该跟随他的,跟随他就是愚蠢的。但孔子的认为却恰恰相反,在孔子看来,忠于国家是第一位,忠君就是爱国。虽然《论语》中多次提到如何“事君”的问题,但“事君尽礼”应是孔子所主导的思想。无论是卫成公决策失误导致的晋国攻打卫国,还是国内政治斗争导致的杀戮,都不至于让宁武子不忠于卫成公。但是,后人对宁武子的评价是“愚”,所以孔子说,宁武子在政治清明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做官智慧,是很容易做到的,你们所说的在政治黑暗时期的愚蠢做法,是不可能比得上宁武子的。看来,这是孔子对宁武子的赞美呀!孔子曾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那我们在这里为宁武子补一句“事君尽忠,人以为愚也。”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每周一至周五解读一句《论语》,每周六周日解密《冰鉴》,敬请关注期待。“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号:tshgx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