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113)《公冶长篇》第21章,“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原文朗读】

【注释】
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比孔子早七八十年,死后被赐予“”的谥号。
:通“”,明智。
:愚笨,傻子。

【白话翻译】

孔子提倡国家清明时为国效力,国家黑暗时要适时隐退,但也有例外的时候。
孔子在评价卫国的历史名人宁武子时说:“宁武子这个人呀,在国家清明时,便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但当国家陷入混乱时,他并没有退隐,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竭力尽忠迎难而上,大家都说他这样做是不识时务,真是太愚笨了。可我却说他这样的愚笨是好样的,他的那种聪明是别人可以赶得上的,而他的这种愚笨却是没有人能赶得上的。”

【解读】

1.世人为什么说宁武子“愚”

宁武子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比孔子早七八十年,曾在卫文公和卫成公期间辅政十多年。在卫成公前期,国家形势安定,宁武子很有建树,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后期,卫国受到晋国的胁迫,国家形势艰危,连君王卫成公都被晋国抓走了,晋国人把状告到了周天子那里,并扬言要杀掉卫成公。这时候很多官员都不敢吱声,但宁武子毫不畏惧,勇敢地站了出来,为营救卫成公四处奔波。很多人觉得宁武子与强大的晋国作对,是拿鸡蛋碰石头,不仅救不出卫成公,自己还会丢命,便说他太愚笨了,这就是世人眼中宁武子的“”。
但孔子却对宁武子的“”大加赞赏,正因为宁武子的不懈努力四处奔波,最后终于救回了卫成公,后人赞赏宁武子的勇敢,赐予其“”的谥号。

2.主流的解读,把宁武子的“愚”说成是韬光养晦,是不妥的 

孔子一般主张为人处世适应形势,不做无谓的牺牲,在《论语》的很多章中有详细的论述。《公冶长篇第五》第2章“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泰伯篇第八》第13章“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宪问篇第十四》第1章“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第3章“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卫灵公篇第十五》第13章“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上面这些篇章,说的都是国家黑暗时要适时退隐保全自己,所以很多人也就自然而然把宁武子的“”理解成明哲保身,这是不妥的,不符合历史事实。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在世道清明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明智的。而在世道昏暗时,有的人韬光养晦暂时退隐,是为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无可非议。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挺身而出绝不退缩,这种勇气也应该大力提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