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八佾》(25)音乐的尽善尽美

 歌柏安妮 2016-03-10


《论语·八佾》(25)音乐的尽善尽美


【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1)韶,大舜时代的乐曲。

(2)武,周武王时代的乐曲。
【译文】

孔子评论《韶》乐,听起来很美,也能唤醒内心的善。评论《武》乐,听起来很美,缺乏唤醒内心善的内容。

【解读】

音乐是美的,但未必是善的,最好的音乐应是尽善尽美的。孔子所说的《韶》就是尽善尽美的。对于《韶》乐,《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三十五岁时,因鲁昭公逃到齐国,鲁国内乱,孔子也逃到齐国。孔子与齐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演奏的《韶》乐。可见这是孔子第一次听到《韶》乐。孔子听到《韶》乐后,三个月吃肉都觉不到香味,于是说没想到音乐竟有这么大的魅力。但是,不同内容的音乐,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从本章的《韶》和《武》,我们会有更深的认识。


《韶》乐是大舜时期的音乐。《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大舜做天子是尧“禅让”的,所以《韶》乐里一派文治和平的情调。《武》乐是周武王时期的音乐。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取得天下,所以音乐里的内容是一派武功的气象。《韶》乐温润中和,似南风之至;《武》乐场面雄伟,气势磅礴。《韶》乐和《武》乐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美的,但《武》乐因为不符合孔子的仁爱和平的思想,所以孔子说“未尽善”。《武》乐,在我们现代社会,就好比那些激发人们斗志的革命歌曲,虽然是很美的,但是并不符合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崇高政治理想追求,也许充满了杀气腾腾。音乐之美,在于给与我们美好的享受;音乐之善,在于唤醒我们内心的感动。只有尽善又尽美的音乐,才是最完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