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八佾篇》(10)

 歌柏安妮 2016-03-10


《八佾篇》(10)



【原文】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1)禘: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自,从。


(3)既,完成、结束。动作完成以后。


(4)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5)而,连词,承接。


(6)往,后,以后。


(7)者,代词,指灌礼以后的仪式。


(8)欲,想。


(9)之:代词,指禘礼。



【译文】
孔子说:举行禘礼活动时,从完成“灌”的仪式之后的活动,我不想再看下去了。我就能证实这些丢失的礼仪文化。

【解读】

古代祭祀时,让活人坐在灵前象征接受祭祀的人,这个叫“尸”。有关禘祭,虽然说法有些不同,总的说来是一种大型的合祭。禘祭的仪式是先迎尸主入庙,然后主祭人奉上香酒给尸主闻一下,把酒倒在茅草上,表示被天帝享用了。这第一步叫“灌”。这些活动由主祭的天子去做。下余的是“三献而荐腥,五献而荐熟”,这就可以由他人代劳了。我们明白了整个禘祭的过程,对理解本章才有帮助。“灌”这个过程之前,是由天子完成的,之后是由他人代劳的。

南怀瑾认为,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禘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孔子看到这种情形感叹的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做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钱穆认为,先生说:“我对禘礼,只待香酒初献灌之后,便不想再看下去了。”综合多种版本的翻译,大致的意思相同:禘祭自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看了。要弄清本章的含义,有几个要点。一是,孔子为什么不想看了?二是,“灌”之后发生了什么?三是,孔子不想看的是天子的行为,还是他人的行为?

有人认为是鲁国国君僭礼本该天子举行的禘礼,那孔子还说什么什么之后,不想看干什么?再说鲁国国君是可以举行天子之礼的,就像第一章的八佾之礼。孔子不想看的原因,应是发生了不符合礼制的行为。从整体看,这种行为发生在天子举行完“灌”礼之后。“灌”礼之后是由人代劳的,代劳的人虽然符合形式,但是未必心诚。代劳的人或者一起陪着祭祀的人,他们看重的不是祭祀,而是天子在场。结合后面两章,我们就可以理解本章的意思了。在天子举行完“灌”礼之后,很多人开始应付,走过程,其心根本不在祭祀了,甚至有的人离开了。所以孔子看到他们心不在焉的样子,不想看下去了。

这种行为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比如一个大的政治宴会,一项政治活动,或者一场政治演出。在最关键的位置是空着的,大领导来了之后走一个过程,赶快退场去了。接下来,那些前来参加是做给领导看的人,要么离席走了,要么心思不在现场了。这是礼的衰落,也是不仁者的做法。别说孔子看不下去,就是当今的百姓遇到这种情况,私下里破口大骂的也有。孔子看不下去,一定还说了什么,下一章一开头就有“或人”问“禘之说”。仿佛是问,孔老夫子你看不下去,难道今天的禘祭有什么问题吗?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共微信每周六周日解读《冰鉴》,每天学一句《论语》,敬请关注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