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42)《八佾篇》第2章,“三家者以《雍》彻”。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祝福新年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原文朗读】

【注释】

三家者: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族,此三家的祖先分别是庆父、叔牙和季友,血缘关系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鲁桓公,古人的兄弟排行顺序是“伯仲叔季”,鲁桓公的长子“”做了国君,称之为鲁庄公,其余按顺序是仲孙、叔孙和季孙,仲孙氏后来改称“孟孙氏”,因他们的祖先都是鲁桓公,后世便称他们为“三桓”。《论语》中的孟懿子孟武伯是孟孙家人,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是季氏家人,他们三家把持着朝政,前后长达300多年,其中季孙氏的权势最大。

孔子是鲁国人,《论语》中记载的很多事都与这三家有关,要深入学习论语,有必要把三家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脉络梳理清楚。 

《雍》:《诗经》中《周颂·臣工之什·雍》这一篇,周天子在祭祀宗庙完毕后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歌。

彻:其甲骨文和篆体字形的造字本义是饭后撤洗餐具,祭祀结束后撤除祭祀用具和祭品。

相维辟(pì)公,天子穆穆:《雍》中的两句诗。

相:傧相,助祭。

辟(pì):诸侯的另一种称呼,开辟疆土,诸侯的地盘是靠武力打下来的。

公:周武王封大禹和商汤之后为“”,有别于诸侯的“”,大禹后代被封在杞国,国君称“杞公”。商汤后代被封在宋国,国君称“宋公”,孔子的祖国是宋国,孔子也说自己是商汤之后。

天子:周天子。

穆穆:庄严肃穆的样子。

奚:何,如何,怎么能。

取:盗取,盗用。

堂:庭堂,庙堂,家庙,祠堂。

【白话翻译】

上一章说鲁国的总理大臣季平子“八佾舞于庭”,这一次鲁国的三家大夫又集体僭越礼仪。季孙仲孙和叔孙这三家在他们共用的庙堂中祭祀祖先结束时,竟然堂而皇之僭用天子之礼,伴唱着《雍》这首颂歌来撤除祭品。

孔子看到这些权贵们越来越不像话,便说:“《雍》里面有两句是这样唱的:‘周天子举行祭礼,四方的公侯都站在两旁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在中央主祭’,这是周天子才能用的颂乐,这样的颂乐怎么能盗取到三家大夫祭祀祖宗的庙堂之上呢?”

【解读】

1.“相维辟(pì)公,天子穆穆”的出处和寓意

古代祭祀大典,天子主祭,诸侯助祭

这句诗出自《诗经.周颂》中《雍》这一篇,全文分四段,“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于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大意是,一路行进很从容,到达庙堂肃又恭。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诚又敬。进献一头大公牛,助我摆好献神灵。伟大光明的先父,安抚孝子的心灵。
       臣子个个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上帝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都昌盛。祈求赐予我长寿,保佑多福有吉庆。已劝父王来歆享,再劝母后也来尝。

这首诗记载的是周武王祭祀文王的盛大场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取自其中的第一段。

2.“三家者以雍彻”这件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孔子痛斥当时鲁国三家大夫僭越礼仪,三家出自鲁桓公之后,他们共同在季氏家设立桓公庙,遇到祭祀三家共用,上一章的季氏之庭和本章的三家之堂都指这个桓公庙。

天子专用的乐舞《雍》

八佾之舞”鲁君还允许用一用,“以雍彻”连鲁君都没资格用,如果季氏仅仅只是用了八佾之舞也就罢了,没想到三家得寸进尺,在祭祀祖先结束的时候,竟然还敢僭用天子之礼,唱着《雍》这首颂诗来撤除祭品,这件事也发生在孔子35岁这一年。

3.这件事的严重程度

上一章“八佾舞于庭”只是季平子这个总理大臣一个人的胆大妄为,当时没有几个人敢出来揭发制止,现在的“以雍彻”是三家掌权派的集体作为,说明事情一步步严重起来。

《雍》这首颂诗配上乐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国歌》,是隆重的国礼象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的,但这三家就胆敢用。你们三家只不过是大夫,唱着这样的颂歌,助祭的公侯在哪儿?庄重肃穆的天子又在哪儿?只能表明你们野心膨胀把自己当作了天子!孔子没有正面去问,只从这个侧面轻轻一点拨,就把对方质问倒了。在这普通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孔子却看出了僭越者的险恶用心,这就是《为政篇第二》中所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面对黑社会和利益集团,谁不胆战心惊

本章紧接着上一章,局势越来越严重。当季氏一个人僭越礼仪时,孔子义正辞严站出来。当三家权贵大夫一起僭越礼仪时,孔子仍然敢挺身而出。

对应到现实社会,当做坏事的是一个人,你敢见义勇为。但当对方是一群人,是一个黑社会,或者是强大的利益集团时,你还有没有胆量站出来?

上一章:论语连载(41)《八佾篇》第1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