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八佾篇》(8)

 歌柏安妮 2016-03-10


《八佾篇》(8)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巧,美好的意思。倩,笑得靓丽的样子。意思是

(2)美目盼兮:盼,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

(3)素以为绚兮:素,白色的绢。绚,绚烂有文彩的样子。

(4)绘事后素:绘,绘画。意思是,先要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绘画。

(5)起,启发的意思。

(6)予,我。这里指孔子。

(7)商,卜商,就是子夏。

【译文】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一幅完成的绘画后面是素色作为底子。”子夏说:“是不是礼的后面还有?”孔子说:“能启发我说的话的是卜商呀,你可以和我谈论《诗》了”。



【解读】

本章的关键是子夏理解的“礼后乎?”子夏拿《诗》的话来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因为子夏明白了“仁”与“礼”的关系,才被孔子表扬可以谈论《诗》了。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仁,是礼的基础。没有仁作为基础的礼,都是虚假的。这也是前面所有章节僭越礼制者没有仁心的一个总结。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后一句现存的版本没有。从子夏的问题来推测,此三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一句或者遗失,或许三句话出自他处。在《学而篇》,子贡被孔子夸奖,“始可与言《诗》已矣!”在《为政篇》,“一言以蔽之”是说“诗三百”每一首都隐含着一个道理。那么,这句话在这里被引用,自然也有隐含着的道理。因此子夏那这句话来问孔子,何谓也?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她笑得是那样的迷人,左顾右盼的眼神是那样的动人,这就好比在洁白的画布上标绘出绚丽的图案。这句话的比喻,我们看到的是女孩子的笑脸和眼神,并为之陶醉,但是眼神并不是她美丽的全部。一个女孩子如果没有整体的基础很美,即使微笑再好看,眼神再动人,也会让人感觉别扭。素,就是白色的画布,比喻女孩子整体美丽的基础。绚,是画布上的图案,比喻女孩子“巧笑”和“美目”。

绘事后素。这句话有争议。南怀瑾认为,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这句话的意思,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就艺术的观点来说,好比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艺术的价值;又如布置一间房子,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也就是这个道理。钱穆认为,古人绘画,先布五采,再以粉白线条加以钩勒。或说:绘事以粉素为先,后施五采,今不从。意思是,你看绘画,不也是临后始加素色吗?我认为,孔子的回答,拿绘画来作解说。绘画的图案再好,没有白底子作为基础也是不行的。人们往往欣赏的是美丽的画面,而忽略为画面做基础的画纸和白布。绘事,这里是绘画完成后的画面。后,后面的。素,素色。后人解释这句话时,往往一带而过。尤其是“后”字,在下文“礼后乎? ”如果结合理解,就明白画面的后面是素色作为基础,礼的背后也有一样东西作为基础。本句应该是“绘事后于素”。

礼后乎?子夏听了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终于明白他所读《诗》的含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对“礼”的启示是,在“礼”后面也有一样东西作为基础,就好比“素”。什么是素?也可以说是根本的,是本色的,也是最朴素的,是一切美丽的东西或者行为作为基础的。是“仁”。仁是体,礼为用。虽然孔子在这里没有将“仁”直接说出来,子夏当然是明白了。我们试想子夏与孔子的对话场景。子夏见了老师,把《诗》里的句子来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呢?对这句回话的表面意思,子夏是懂的。孔子肯定多次跟弟子们讲起他编订“诗三百”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的,每一句诗的后面都有启示。孔子拿绘画来比喻,子夏豁然开朗,与孔子还打了一个暗语,没有明说。“礼的后面还有的那个什么吗?”孔子在这里强调,没有仁作为礼的基础,就好比一个很难看的女孩子,你笑得再美丽也不是个样子。结合前几章,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礼的作用只对君子才能显现出从内到外的合理来。无论是权臣还是小人,你再怎么学礼甚至行礼,你的内心没有仁作为基础,礼的作用没有什么意义。本句应该是“礼后(于仁)乎?”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相当于“发”,就是孔子评论颜回的“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里的“发”。予,我,这里指孔子自己,商,卜商,就是子夏。孔子说,能启发我的意思的人是卜商呀,这样可以和我讨论《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