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诗那文

 江山携手 2016-03-10

                     阅读张爱玲

高一2班王羽翎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甚至痴迷般的钟情一位作家,她便是张爱玲。直到这个假期我把她的大部分小说都读完了,才觉得自己更好的了解她。

   喜欢张爱玲,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的感觉:孤傲、寂静、苍凉、甚至还有神秘,亦真亦幻,给人以视觉的冲击,美的盛宴。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女子,是那个社会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女子,是穿着华丽却爬满虱子的旗袍的女子。

   一袭绛红缎子的旗袍,用金线绣出了一朵朵欲张的牡丹,细致、精巧的黑色丝绒盘扣,扣出了女人缜密的心思。

张爱玲把旗袍演绎的极具东方魅力,无论是她身上,还是她,亦或是那精致冷清的如旗袍般高贵的文字。

喜欢上张爱玲的作品是从读那本《红玫瑰与白玫瑰》开始的。于是深深的惊叹折服于那冷清的文字:“每个男子生命中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若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 “床前明月光”;若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于是,在此之后我便沉浸在张爱玲的文字中。

张爱玲笔下的城市多为香港和上海。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香港和上海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只能用繁华、破败、沦陷、战火这几个词来代表。因此,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也多是可悲的。那个在矛盾中曾经向往幸福“七巧”,破坏、挣扎着,最后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退到腋窝,似一把金锁,锁了三十年的压抑与苍凉。一个青春已逝的白流苏,用她的决断、她的口才,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样千疮百孔的人心里,安稳地过上平凡夫妻日子。还有那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明知道自己的命运却无能为力挣扎、摆脱最终伴随着一缕炉香将自己燃烧殆尽……

我触到张爱玲的文字,丝滑、心凉。穿旗袍的女人们流露着她们的孤单、痛苦。旧中国的女子,她们的旗袍华丽却爬满虱子……

 

纳兰词

高一2      王羽翎

    我是不喜欢纳兰词的,以至于买回家很长时间也懒得翻看。总觉得它太华丽而又太悲伤了,读完之后总给人一种淡淡的伤感和欲哭无泪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华丽的哀伤。但经好友黄馨仪的多次推荐,我才拾起它开始用心体会它。

纳兰容若的词总是凄美到叫人断肠,这凄美如华般的词章令后世无数文人为之赞叹。但天妒英才,他只活了三十一年,作为一个人该有的他都有了,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锦衣玉食的生活、贤惠的妻子、刻骨铭心的初恋、皇帝的恩宠……然而,他又是失意的:爱情的不得志,理想抱负难以施展。

于是,容若写了这一篇华美的诗章。

最喜欢容若的这一首词。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夜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静下心来想想:深夜,帘外月色朦胧,人声寂绝。不知何处落梅笛声响起,呜呜咽咽地惹人断肠。只得轻轻叹息:我是人间惆怅客。是仕途上不得意,壮志难酬吗?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容若在那一片断肠声中,落泪伤神。往事如飞风,将生平飞落如雪的悲苦,尽数吹散开来,如同蝴蝶的翅膀掠过干涸心海。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在尘世里翻滚的人们,谁不是心带惆怅的红尘过客呢?

可是,容若终究是走了。以一颗淡泊的心独自行走。性如兰,形如若。历史的洪流摧毁了一个时代,却留下了这一浊世自成的才子。

 

寒假的书

高一二班秦瑞雪

 2010年的寒假过的那是一个字“爽”啊,不仅看了许多有意义的书,也被长辈们夸有气质了不少,还收了许多红包,看来东坡的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果真不假。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老师也让读书,可都是课本上推荐的,而自己是忍了又忍才耐着性子读完《童年》《爱的教育》《鲁宾逊漂流记》而其它的名著全部都放在了书架上任灰尘尽染,若要问书的内容也都忘却的一干二净了,实在是对不起辛苦栽培自己的语文老师。不过,自己对于推荐外的书倒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像钱钟书,席慕容,郭敬明,李煜,都是我很欣赏的作家,词人。特别是钱钟书的《围城》写的太棒了,读的爱不释手,说是我的最爱,当之无愧。尤其是在董老师《名师大讲堂》听课的时候,听到董老师推荐《围城》的时候,心情顿时汹涌澎湃,高涨不已,那可是俺的最爱呢!

  席慕容是文坛上一颗闪闪其烁的星星。她的诗文短小细腻,却又情感丰富,最让人欲罢不能,仿佛是罂粟,一旦沾上就无可救药。忘记是谁说过《一颗开花的树》是最美的诗。它的确唯美,有诗意般的沧桑,可这“最”让我很是不能赞同。那虔诚的《祈祷词》中的一句“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彻底打动人心扉。而《渡口》的“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让人心惆怅。《青春》当中的“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让人心生悲。最是让人泪流的还是那首《送别》,她的一生都在错过,错过昨日,又错过今朝,而未来依旧是在错过。记得看过一个长篇,结尾时这样写到“亲爱的,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错过,错过花好月圆的静夜,错过两情相悦的长眠,而今,我在这,你在那,如此遥远。那时已经看的满面泪流,全身颤抖,好像《半生缘》里的曼桢同世钧讲述自己的那阴惨而又离奇的经历一样,我在这已大彻大悟,而你,云淡风轻。

  张爱玲是这个假期才真正熟悉的。或许是天生就有悲天悯人的性子吧,在一看完《倾城之恋》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又去买了张爱玲的文集。在看《红玫瑰与白玫瑰》时惊骇于她的笔风大胆,一开篇就昭示了男人的本性。而《沉香屑第一炉香》微龙的那一句“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怪不到你身上去”更是让人拍案惊奇。《半生缘》我几乎是一直哭着才看到结尾的。怎么,怎么他们就这样了呢?曼桢的那一句“我们不会这样的”仿佛还在眼前,而忽然,灰飞烟灭,留下的也不过是被燃烧的纸烬余烟。文中有一句话很值得回味“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好像只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对我而言,张爱玲就好像拿了一个放大镜来透过现象看爱情的本质,变质,腐蚀,都逃不过她的法眼。于是,妙笔生花,不过,却是未开过花的蔷薇(蔷薇代表幸福)。李碧华的那句评价张爱玲的话可谓是精辟“文坛寂寞的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想起董老师的那句“让孩子们读书吧,他们的心会因此丰盈起来”确实让我受益匪浅,但遗憾的是600多页的《红楼梦》依旧是我克服不了的障碍,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依旧不是我的那盘菜,更可恶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只读了一半便戛然而止。总之这个寒假过的即充实又丰盈,而那些还未看完的书我一定会代天使消灭你们的!哈哈!   

 

诗的迷离

高一二班曹赫晟

        湿云全压数峰低,

       影凄迷,忘中疑。

非雾非烟,神女欲时来、

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这词如梦似幻,扑朔迷离,文字很美,意境很美,但我读不出到底要表达什么,词题就很让我费解,说咏史却读不出一点儿和历史有关的内容。

   “湿云全压数峰低”,山头上阴云密布,好像是快下雨了。一个“湿”字有种水墨画的感觉,有些阴郁的气氛。一个“低字”有种压迫感。

   “影凄迷,忘中疑。”什么影?不知道。到底在忘什么?也不知道。

   “非雾非烟,神女欲时来。”据资料,这是宋玉的典故,但我不知道宋玉是谁。只是给我感觉一种意乱神迷的状态,将场景定格在神女将来而未来的时刻,很有艺术表现力。

   “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这句更见迷离,问过之后自己也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说除梦里,没人知、好像说,神女生涯到底是不是梦,只有在梦里才能得知,而梦……

   为什么以“咏史”为题?我不知道,可能这词是以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可能是冷眼旁观,也可能是在历史之外,总之,很难把握,很难琢磨。

   全诗有太多的“我不知道”但我却很喜欢这首诗,虽然我无法赏析很多高层的东西,但我认为朦胧也是一种美。

  

 

人生若只如初见

高一二班 曹赫晟

    我读完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就如同喝一杯冷掉的花茶,又如同闻到蜷曲的玫瑰花苞散出的清香,深深的牵住了我的心,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品读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故事,品读他们的真性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一变。”从这,一切有了开始存在的理由,怜爱,宠幸,到寂寞。一切又那么出乎意料。山盟虽在,情已成空。

    我沉溺,我膜拜,我酷爱这本书,在书中,我们可以不求各种礼节的束缚而自有爱情的嫣然与安逸。在书中,我可以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受他们的感受。在书中,我们可以回归心海深处,在那片幽蓝深静中,寻找沧海遗珠。在书中,极尽展示了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故事中,他们总是悲剧收场,诗人心中愁绪无法排遣,便化作一首首佳作。读着诗,依稀可以窥见他们的黯然神伤,听见一声声无奈的叹息。然而这些故事太让人惋惜,凄美的不像是真的,我们宁愿读不到这些好诗词,也希望他们能够一生一是一双人。

   我的希望如果有用的话,我早就希望了一千次,一万次。

   看。他,天纵英才。她,绝代佳人。他们一生一代一双人    

    爱情,太伤痛又太美妙。再坚强的人也会在他面前败下阵来,遣不散的绕指柔情,悠悠在心头。再多无法言说的伤痛,也无法阻止我们飞蛾扑火。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不会痛,也不会有这一场痴狂。可就这么平淡地走过一生的旅程,风平浪静,单调乏味。我宁愿痛,也要赴这一场精彩的盛宴。

 

 

                                                                    

诗评《弹歌》

               高一二班朱泽达

《弹歌》是黄帝时期的一首歌谣,载于《吴越春秋》。自清朝被认定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只有4个二言的短句。

原文: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意为:砍下竹子做弓背,仅仅两端做弓弦,用力射出土弹丸,猎取野兽做美餐。(流行译法)

文字虽少,但极其概括的描绘了上古时人民捕猎的活动,字字珠玑十分简洁,仅仅只用8个字就把原始的狩猎行动描写出来。文字朴实,描写的事物有强烈的画面性,十分生动,很有气势。内容与诗的主题紧密相扣,十分完美。

本诗的历史价值也不容小视,其中描写的狩猎场面让人们了解到更多有关上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狩猎的方法。在5000年前野兽横行,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这时古人发现竹子具有弹性,并利用其狩猎,保卫家园,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

 

 

阅读是享受

                高一十二班王艺璇

或许在很久很久一以前,早在仓颉造字之前,在大禹治水之前,就有人吧对事物的情感刻下了,画下来,甚至绣下来。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产生了书,于是就有了阅读,也就有了“悦读”。

“阅读”应该起源于“悦读”吧?关上书房的门,把心掏出来读书。读得高兴了,就是’悦读“。读史,是与太史公对话,听他兴奋地滔滔不绝的讲着”上计轩辕,下至于兹“的史实。读歌、辞,是听乐府官员在田间市巷的脚步声,是听江南的采莲女在荷叶间唱着”江南可采莲“的调子。读诗,是听李太白敲着金樽仰天大笑,是听少陵也老大吞声的痛楚,是听李商隐的绵绵情话,是听杜牧的烟柳私语……读宋词,可听见苏轼在密州出猎的马蹄声,看见辛弃疾在军营挑灯看剑的身影,看嗅到李清照窗外遍地黄花的芬芳……

俗话说,文如其人。

阅读,读的是作者的心声,是在书中寻觅自己的知音。在别人的轨迹里,感受到自己曾有过的感动,幸福溢于言表。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是用他们不朽的灵魂,用心吟写他们不朽的诗文,时至而今,当我们读起那些文字,仍似在听一个遥远的灵魂的呐喊。此时此刻,作者的灵魂正通过他们的文字在为你歌唱。

反过来想想,人也如其文。

只有浪漫的李白才会写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只有凄婉清丽的柳永才会吟出“杨柳依依”的诗句;只有淡然处世的陶渊明才会咏出“采菊东篱下”的怡然;只有清醒冷峻的鲁迅才能呐喊出像匕首一样的文章。

阅读,像是在三伏天里,一头扎进海水里一样畅快淋漓。在文字的海洋里,透过淡蓝色的海水,看外面清澈的世界。

阅读,一件让我们一路从远古走来,清新地只落一身墨香的人生乐事,伴着我,直至老归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