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阳甲秀楼的历史

 陆安桥1871 2016-03-10

贵阳甲秀楼的历史

 (2008年10月摄影于贵阳甲秀楼)

    1598年的一天,贵州巡抚江东之到此一游,从此南明河增添了一座秀甲黔中的名楼。甲秀楼含义是:“科甲挺秀”,“秀甲黔中”。时空变换,四百年已过,当“甲秀楼”成为贵阳文化象征性建筑时,重现江东之这个远逝的贵州名臣,是我们的的一份责任和纪念。

 

甲秀楼之父

 

 

    “万山之中,四围皆见峰峦,波流较少,惟南明河一水蜿蜒萦回于其间,水曲山回,颇饶溪壑之胜”。翻开泛黄的书页,看到林城贵阳古老的记录。

南明河畔好风景

   1413年,贵州建省,大批移民不断涌进,贵阳的城市规模也随着不断扩大,街道、市场、商行、官署、学舍等,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南明河岸,每日暮鼓晨钟,山绕清水,鸟声清唱,犹如天然奏鸣曲。波光粼粼的南明河,岸边柳条轻轻飞扬,夕阳下,与南庵、水月寺、武侯祠构成一幅幽邃、山水绝佳的水墨画,这仿佛是杭州西湖景观的浓缩,因此也被称为“小西湖”。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闲暇之余,王阳明时常到“小西湖”驻足憩息。美丽的风景与静谧的环境使王阳明心旷神怡,缓解了贬谪的痛苦与独处他乡的孤寡。

南明河上的扁舟,河岸垂钓的渔翁,濯衣的浣女,河中游弋的白鹅,常常也使他心生涟漪漾,王阳明写下了《南庵次韵》与《徐都宪同游南庵》等诗,描绘了南明河畔的秀美风光,抒发了自己“渐觉形骸逃物外,未妨游乐在天涯”的复杂心境。

   南明河在时光中静静地流淌着,看那江山依旧,人世沧桑。

谁是江东之

     江东之,字长信。1557年,江东之中进士。他向来嫉恶如仇、刚直正派。在朝廷担任御史时,因敢于揭发大宦官冯保及权奸徐爵狼狈为奸而名震朝野,从而也得到明神宗的器重。

   江东之平生最嫉恨结党营私,尤其将那些陷害忠良的奸佞视为寇仇。江东之对王宗载、于应昌共同陷害御史刘台致死的恶行义愤填膺,不顾王宗载的后台是皇帝的老师张居正,于是上疏朝廷弹劾。

御史奏疏要准备两份文本,一份交皇帝,一份交上官。当时王宗载是都察院的负责人,江东之的顶头上司。上疏当天,江东之将副本呈报时,王宗载问:“你奏疏的内容是什么?”江东之笑着告诉他:“为死去的御史刘台鸣冤。”王宗载听后,故作镇定地问道:“陷害他的是谁?”江东之声色俱厉地说道:“就是你!”

    江东之曾出任京城周边地区的屯政。那些平时为非作歹之徒,听闻江东之大名,不敢胡作非为,都盼望他能早些返回朝廷。

边关黑谷关烽火再起,边官就趁势滥杀无辜,并以此作为战功请赏。得知这种消息后,江东之亲自到当地调查取证,最终使罪魁祸首认罪伏法。

甲秀楼之父

    1595年十二月,贵州巡抚杨时宁卸任,朝廷一时找不到接任的人选。明神宗考虑到贵州地处荒僻的西南,土地贫瘠,人民劳苦。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动乱时有发生,如果不派一位忠于朝廷,具有丰富治政经验的大臣安定黔省局势,后果会不堪设想。这时,他突然想到了江东之。

1596年,江东之出任贵州巡抚。他来到贵州后,见到贵州贫穷落后,人民缺吃少穿,便从各地矿税中抽出一部分,平价买田,以济贫困。

江东之把这些田冠以不同的名称,表明不同的用途。“惠民药局田”,是用田租买药帮助穷困病人的;而“右文田”,则是资助那些锐意进取的贫寒士人;至于“备赈田”,就是贮备粮食,为荒年做准备;“泽幽田”,是将收租的税银买坟地,用来埋葬那些暴露荒郊的尸体;还有“恤隐田”、“递马田”、“恤军田”,都是以租金所得而作为专项公益费用。这些惠政善举,不仅帮助了饥寒无着的民众,而且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得到了百姓的好评。

    1598年的一天,风和日丽,江东之与巡按应朝卿去城南一带游览。看见南明河碧波荡漾,四周景色极佳。美中不足的是,霁虹桥一带河中有滩,流水既无曲折之姿,也无停蓄之势,成了易涨易落之象。涨水时则深潭容纳不了,落水时则河滩凸然显现。在古人看来,这是风水之大忌。

江东之看到这种状况觉得很难受:这岂不是贵阳人才与物产流失的现象?他在南明河停下了脚步,沉思着:如果在南明河上筑堤束水,即可以阻遏其水势,又可以回澜为泽。这不仅符合风水理念,而且增添了四周的美感。

    江东之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应朝卿,在应朝卿支持下,立即斥资两千两白银,组织民工在南明河上垒石筑堤。经过数月的努力,一道石堤出现在南明河上。

    石堤与一块平坦宽阔的钓矶相连。钓矶一头昂然挺起,犹如昂首向天的巨龟,因此被人称为“鳌矶石”。看到眼前的鳌矶石,江东之灵感突涌。为了使石堤增添美感,他又在鳌矶石上修建阁楼一座,以培风化,并命名为“甲秀楼”。其中蕴涵深意:一是“科甲挺秀”;二是“秀甲黔中”。江东之特为此赋诗一首:······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

祸事来临

    就在江东之修建甲秀楼之时,一场大祸悄悄向他逼近……

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对明王朝早怀异心,在其权利范围内恣意妄为,残害人民,贿赂公行,禁锢文字,坑儒焚书……贵州巡抚与巡按都上奏杨应龙的诸多罪状。

    1596年,杨应龙起兵反明,“残余庆,掠大阡、都坝,焚劫草塘、余庆二司及兴隆卫、都匀卫”,贵州全境告急,随后战火蔓延到川、黔、湘三省。明王朝乱了手脚,急令江东之派兵弹压。江东之本来就是文臣,精于治政,根本就不擅长战守之策,担当这么重要的责任,实在是勉为其难。

   公元1599年,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兵三千征讨杨应龙,但在飞练堡一战中被歼灭。明神宗得知消息后,震怒,以江东之旷废职守,导致全军覆没而承担罪责,随即将其削撤职查办,革为庶人。

   江东之想到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却落此下场,忧愤之极,匆匆离开贵州,返家后遗恨而死。

    江东之遗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没能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有负皇恩;二是当时甲秀楼尚未竣工,因为自己的撤职而停工。

遗愿得以实现

   江东之怀着甲秀楼未建成的遗恨而去,但他的接任者替他实现了愿望。

贵州巡抚郭子章,是一个热心地方建设的官员,培植风景,记述文物,惠政颇多,被人称道。郭子章钦佩江东之的人格节操,在平定杨应龙叛乱后,为完成其未竞之业,便将停工已久的甲秀楼重新开工。

    1606年,甲秀楼终于竣工。楼体古雅秀美,为三层三檐,四角攒顶,飞檐昂首翘然,在四周景物的烘托下,犹如出水的芙蓉。之后,郭子章又续修九孔石桥一座,贯通南北两岸,取名“江公堤”,以此纪念江东之。

这座历史名楼果然“秀甲黔中”,成了贵阳的人文标志;而江东之预言贵阳“科甲挺秀”的愿望亦得以实现。贵阳士人不负所望,奋发图强,面壁苦读,以“万马如龙”之气势,不断向科举场上发起冲刺,在明清的科举场上,书写二百三十余名进士及二千余名举人的不俗成绩,位居全省之冠,带动了全省的文化勃兴,从而印证了江东之评价贵阳“人杰地灵”的观点。

    如今的甲秀楼,虽然历经四百年的风霜雨雪,饱尝忧患和苦楚,然而在历代入黔官员与贵阳人民的呵护下,依然屹立在南明河上,犹如一位绝代佳人,薄施傅粉,轻扫娥眉,出落得古雅秀挺,风姿绰约,令中外游人为之艳羡,为之赞美。江东之地下有知,亦会含笑九泉,备感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