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学而篇》(4)

 歌柏安妮 2016-03-10
《论语·学而篇》(4)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1) 曾子:名参,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其性格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曾子学的。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是孔子三传弟子。


(2) 日: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

(3)三省:《说文》:省,视也。《尔雅》:省,察也。省,引申为省察、反省之意。钱师认为,三省有两解。一是要三次省察,二是要省察三件事。三,古语中表示多次。

(4)吾身:我自己。

(5)谋:图谋,谋事,即为替别人办事。

(6)忠:尽己之为忠。这里可理解为“尽心竭力”。

(7)交:相交,交往。

(8)信:以实之为信;信者,诚也。心里所想和实际行动都是诚实的,就是信。

(9)传:受之于师谓之传。从老师那里学来东西并实践了,就是真正得到老师的传授。

(10)习:同《学而》第一章中“学而时习之”的“习”。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做到了“忠”,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信”,心里所想和实际行动都是诚实的?老师传授给我的东西,是不是内心带着喜悦去运用到生活中了。



【解读】

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三句话,除了第三句“习”是第一章的强调外,曾子向我们传递了“日三省吾身”另外两个重点。一是做人要“忠”,二是做人要“信”。


钱师认为,这一章应该是曾子晚年说的话。孟子曾称曾子守约,从这一章曾子的话中,我们可以断定其为极其“忠信”之人,因为他时刻把忠信挂在心上。曾子作为孔子的高徒,在有子后面出现并隔了一句话,钱师以为这是表明有子、曾子皆是孔子弟子,他们是平等的。也许,这仅仅是一种猜测。有子和曾子是道德修养极高的人,未必在这些细节上做文章。曾子是得到了孔子真传的,《里仁第四》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吾日三省吾身”,对曾子来说每天反省的三件事,从内心到行动,那就是“忠”“信”“习”。曾子不仅是每天反省自己,而是一生都反省自己。能做好这三件事,是儒学修学的基础。无论是儒家、佛家、道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忠”“信”“习”是分分秒秒必须要挂在心头的。


先说这个“忠”。一提到“忠”,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奸”,忠奸善恶。如果我们了解了“奸”或者“奸臣”,对“忠”的理解从某些方面会更直接。《说文》:奸,私也。《广雅》:奸,盗也。“奸臣”与儒家所倡导“仁”的仁爱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一个奸臣无论是的在庙堂之上,还是在基层的一个单位,他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当一个人,大家看到他手下哪些是他的人,哪些不是他的人的时候,说明这个人是以他的私心作为价值尺度的,与“忠”是完全背离的,这个人就是地地道道的奸臣。“为人谋而不忠乎”,这里的“忠”是忠于“谋”,而不是忠于哪些特定的人。如果是忠于人,也就变成“奸”,做事也就丧失了原则。


再说“信”。一提到信,人们自然会想到寡信和忽悠。当今社会是忽悠成风的。寡信来自哪?轻诺。因此上,一个人是否守信,主要是看他说的和做的是否一致。首先在于言。轻诺寡信,一个在语言上说的很漂亮很轻易答应别人的人,很少是守信用的。信,是一种与人交往的大原则,对所有的人都要守信,如果特指某几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时候,也同样违背了儒家“仁”的思想。“信”,孔子作为教科弟子的重要内容,《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从表面看,“信”排在第四位,实际上是由浅入深,信是最重要的。


忠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论语》中,有子继孔子之后提出了“孝悌”,是君子立身的根本;曾子提出了“忠信”,是君子行道的言行。


最后再说这个“习”。“传不习乎?”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含义是一样的,但主语不一样,前者是师,后者是自己。对自己来说,要“学”;对老师来说,要“传”;所以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本章中所“习”的内容,曾子所特指的是,我们要从“忠信”开始。有关忠信的内容,后章中我们再逐一学习。






品读经典,升华人生,天山国学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