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学而篇(四)

 素說 2022-05-16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学而第一

01.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释 解  

曾老师说:“我每天多次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视反省,以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在'仁之为人’的修身习仁的大道上:一是检视省察自己替人谋划办事时,有没有尽心竭力,是否还有不忠诚于'仁’的地方?二是检视省察自己和朋友的交往,有没有做到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是否还有不信实而疏远于'仁’的地方?三是检视省察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业知识,有没有习得于心,是否还有没有掌握而未能习得化'仁’的地方?”

  三、释 字  

《说文》:省:视也。从眉省,从屮。所景切,《广韵》息井切。臣铉等曰:屮,通识也。𡮀,古文从少从囧。

《广韵》:省:察也。审也。息井切。

汉字“省”从眉省从屮,会意。屮,象刚出芽的小苗,表示渺小之物,渺小物难以见其详细,需要蹙眉凝目以观察,故其本义作视解。章太炎认为“凡看皆動眉,省則不動眉”(见《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魏校认为“目少视则心专,故省察之省从少目会意,目少见则事省,故减省之省亦从少目会意。”(见高树藩《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增订版)。因此,“省”字有对生命进行观察,不让生命有所伤害的含义,从而引申出“内视”自己,使自己和生命不受伤害的含义。本义为检视、察看,引申指探视、检查、问候、明瞭等义。

谋(謀)

《说文》:谋:虑难曰谋。从言某声。莫浮切。古文谋。亦古文。

《玉篇》:谋:莫浮切。谋计也。

汉字“谋”从言某声。“某”为“梅”之本字,“梅”即“酸梅”,因“梅”有未熟则苦涩,熟则酸而甘甜,会熟虑而后得济,乃有先苦涩而后甘美之意。从言,指筹度应变有赖于陈说而言表之意。“谋”或从心母声,作上母下心的“”。张舜徽认为,谋之古文皆从母,“所以从母者,人世一切谋虑,始于母之为赤子谋也。……吴大澂谓古谋字从言从每,与许书诲字相类。疑古文谋诲为一字。……吴说是也。天下教诲之始亦未有先于母之教子者。……诲字从母,其旨深矣。诲之能周,由于谋之能密,故二义实相成,宜其为一字也。” 本义是与人商议,思考事之难易,谋虑计策,讨论筹划以应其变的办法,有筹划、计议、商议、营求、计策、策略等义。

《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陟弓切。段注: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慎训谨同义。

《约注》:忠:段玉裁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慎训谨同义。”舜徽按:忠之言中也,谓肃敬之意存于内者也。凡对人对事,内心肃敬而不疏慢,皆谓之忠也。《贾子·道术篇》:“爱利出中谓之忠。”亦即此意。

《广韵》:忠:无私也,敬也,直也,厚也。亦州名。本汉临江县,属巴郡,后魏置临州,贞观为忠州。

汉字“忠”从心中声。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乃能不偏不倚,故从中声。忠者,德之正也。心居中,正直不偏,敬仰并遵从,内尽其心而不欺为忠。本义为尽心竭力、诚意待人处事,引申为忠厚。

《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息晋切。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约注》:信:段玉裁曰:“《释诂》:'诚,信也。’序说会意曰:'武信是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古多以为屈伸之伸。”舜徽按:信字当以舒申为本义。经传中凡屈伸字多作信,用本字也。信字从言,所以有舒申义者,《大戴礼记·四代篇》云:“发志为言。”《释名·释言语》云:“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盖言为心声,有诸内,形诸外,得以自通其意,此舒申之义所由出。发于口必应于心,听其言可知其人,故引申之,信字又有诚实之义。后人多用其引申义而忘其本义。许君以诚训信,亦取其引申义也。此字当如戴侗《六书故》之说,从言人声。

《释名》:信:信,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违也。

《广韵》:信:忠信。又验也,极也,用也,重也,诚也。又姓。

汉字“信”从人从言,古文和金文皆从人从口,会人口所言为内心真实之意。《释名》“信,申也”,“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也,亦言各申束之,使备成也。”因此,“信”是以“言”以“身”相约束,使言与实相符。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为诚实不欺、守信。

传(傳)

《说文》:傳:遽也。从人专声。直恋切。段注:按,传者如今之驿马,驿必有舍,故曰传舍。又文书亦谓之传,《司关》注云:“传如今移过所文书。”是也。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而传注、流传皆是也。

《释名》:傳:傳,转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也。传,转也,转移所在,执以为信也。

《正字通》:传:重员切,音椽,授也,续也,布也。

汉字“传(傳)”从人从专,“传”是一个人接一个人地把东西传过去。有传授、传承、广布四方而不停息的含义。本义指传送命令消息的驿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引申指驿站、驿车、符信,又引申指传送、传授、传达、流传等义。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教导,让为学弟子体认把握“仁之为人”之学是通达于心的至善,外在的言色之中所存的“仁德“是很少很少的,从而让弟子从为学之初就能透过言语和外表而识得”仁德“之本来面貌。本章曾子老师通过“三省吾身”的“忠、信、习”的教导,让为学的弟子掌握君子之学的修心习仁之入门大法。

曾老师说:“我每天多次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视反省,以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在'仁之为人’的修身习仁的大道上:一是检视省察自己替人谋划办事时,有没有尽心竭力,是否还有不忠诚于'仁’的地方?二是检视省察自己和朋友的交往,有没有做到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是否还有不信实而疏远于'仁’的地方?三是检视省察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业知识,有没有习得于心,是否还有没有掌握而未能习得化'仁’的地方?”

本章需要注意把握的是“忠信”。从春秋开始,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本依靠周王权威和礼仪规范建立的社会秩序不复存在,“天下为公”的秩序世界开始松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各派政治势力之间不停地订立盟约,同时也在不停地撕毁着盟约。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之间普遍缺乏了诚信,这对有着悲悯天下众生的孔子,深感道、德、仁、义、礼、智、信的缺失给社会的巨大伤害,因此孔子想重新恢复道德秩序,以恢复周礼,恢复天下为公的秩序世界为最高理想。孔子选择的道德秩序的重建方向是从“忠信”开始。逐步上升而达至仁道的境界,这一方向是上行的道路,是需要持续不断的用力的。因此孔子在平时对弟子特别强调为学须以忠信为基础。《论语》文本中有32章谈到了“信”。李守奎在《字源》中释“信”时说:“'信’字在战国时代大量用于人名、封君名,还作为吉语铭刻在印章中,可以看出在那个说客遍地、诈伪横行的时代,人们内心对诚信的渴望。'信’本是一个形声字,从'千’声,或从'身’声。秦文字从'人’或'仁’声,可能孕含着对人言诚信的期望。所谓人言为信,不是说人言必诚信,更不是人言必可信,而是期望人言诚信,期望可信人言。这或许是造字者的初衷,也可能像'止戈为武’一样,是后人借字发挥、表达自己的思想罢了。”因此,《论语》编纂者在孔子告诫为学弟子必须做到“言”、“色”与内心相符合一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之后,通过弟子曾参的为学实践和心得,告诉弟子们为学还需要将外在的“谋”、“交”、“传”和内在的“忠”、“信”、“习”相联系。学习要以具体的“忠、信、习”为自己为学修行自省的抓手,并以“仁之为人”的仁德来串联“忠信”而“习”得仁德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