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学而篇》(3)

 歌柏安妮 2016-03-10
《论语·学而篇》(3)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1)巧言:巧,好。巧言,好的言词,这里指非内心所要表达的,而是故意说的一些美好的言词,指虚浮不实的花言巧语。
(2)令色:令,善。色,脸色、表情。令色,和善的脸色和表情。这里指故意装出来的好的脸色,非发自内心的,实际上是伪善、谄媚的神态。
(3):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那种善于用美好的言词赞美别人,还有见了人故意表现出和善的表情以示好,其实这种人很少有仁心的。



解读
孔老夫子怎么了?孔老夫的弟子们又怎么了?开篇第三章就朝着后人当头一棒,然后把少有仁心的人按到地上开始扒皮。《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表现的是亲和的、慈悲的、包容的。而对于孔圣人却是像常人一样爱憎分明,仿佛失态了一样,竟然能说出这样的绝话。那些不仁义的人,在圣人眼里有那么可怕吗?

近知天命之年,与好友梳理周围的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有三种。一是那些关心你的好朋友,一是对你漠然置之的,一是时刻算计你的。其实这些关系对我们来说,都是在明处。谁对我们好,哪怕是我们一派涂地也是如此,我们很清楚。谁在背后准备下刀子,谁在算计着我们,我们也知道。但是,有一种人一直潜伏在我们最亲密的生活里,那就是伪朋友。在一起混了半辈子,一件事就看清了此人的本来面目。我们经常后悔地说:我怎么会被他骗了,早点儿没看清他。其实,我们是被这种人的“巧言令色”骗了。别人拍马屁来了,我们也知道,但是很喜欢被拍,这比挠痒痒舒服多了。别人虚假地恭维自己,自己也知道这人不是真心的,但是喜欢得离不开这种人。这是清楚的,那些盲目的就提不成了。
其实,孔子这是告诉我们:在我们为仁的道路上,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而是“巧言令色”的伪君子。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这是害我们最深的人。我们被这种人的“巧言令色”蒙蔽了,看不到他的内心。其实这种人你略有些智慧,冷静、理性一点,就可以把这种人看清。这种人说你好的时候你就是一朵花,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就是臭狗屎。孔老夫子这是在两千五百年前向我们大声呼喊:巧言令色的伪君子,很少有仁德的,你们最应该小心这种人。程子说: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显然,程子读懂了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在面向社会施行仁德的时候,你首先要识清不仁德的人,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人,仁德对他们是没用的。

实际上,那些巧言令色之徒总能找到机会靠近缺乏智慧的为政者,不仅为违背常理甚至丧尽天良找到保护伞,还能让这种“鲜矣仁”根深叶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品读经典,升华人生,天山国学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