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理论体系探賾(上)

 木云三君 2016-03-10
 
 
 

孔老夫子有位学生叫陈子禽,有一次,他问老夫子的儿子伯鱼:“老夫子对您有什么特殊的教诲吗?”伯鱼说:“没有啊,只是有一次,我看到他独自伫立在庭院中,我趋而过庭,他把我叫住了,问我:'你学《诗》吗?’我说还没,他就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我就退而学诗了。另外还有一次,他也是独自伫立在庭院中,我趋而过庭,他又把我叫住了,问我:'你学《礼》吗?’我说还没,他就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我就退而学礼了。”

陈子禽听了很感慨,说:“我问一而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我听了这个故事,也有很多感慨。我有一些学拳的朋友,他们也先后得我介绍,从我老师金仁霖先生学拳,他们也曾问我,金老师是否有其他一些秘诀教过我。其实,我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说:“要多读经典老拳论!”

“趋而过庭”的意思是小步紧走,轻声轻气的走过,免得打扰老夫子。“退而学诗”的退,是有逊让、避退后返身而回的意思。一趋一退之间,足见老师的手足提引和神授气予,也足见学生的摹形追韵和心领神会。由此,“趋庭”也作为接受庭训、家教的代名词。

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仅仅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还远远不够的。就像一档电视节目叫“拷贝不走样”,前一人面对面的比划动作,后一人再将这一动作比划给下一人,二传三传之后,动作就面目全非了。倘若,我们在身手相传的过程中,清清楚楚知道模仿的动作叫“吃饭”或“睡觉”,那么即便每一传承人身体条件不同,他们所演示的“吃饭”或“睡觉”动作未必一模一样,而之后的传承人,一定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每一个体的传承者,也一定会有他自己清晰明确的表述方式。这是文化传承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种现象,也是“退而学诗”,重读经典的意义所在吧。

一、《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的概述: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下称32目)以影印件形式面世的,目前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1985年10月上海书店据吴公藻香港出版的《吴家太极拳》,影印出版了《太极拳讲义》,此影印本,封面有吴鉴泉签名、钦印“吴爱仁堂”、“吴鉴泉章”两章,并题名《太极法说》,由吴公藻钦章并题《吴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黎铎钦章并题“黎铎珍藏”。扉页有:“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 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 在我家已一百多年 公藻在童年时 即保存到如今 吴公藻识”并钦章。(图一)

 
老拳谱32目理论体系探賾(一)


第二个版本是:1993年3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杨振基演述、严翰秀整理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其书第七章“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影印”,杨振基先生于1992年6月20日书写《影印件说明》,云:“手抄本太极拳老拳谱32目长期在我母亲处保存,1961年末我要去华北局教拳,母亲将此手抄本交与我,由于此本作为自己的内修本也就没有外传,今趁出书之机把它公布,让广大爱好太极拳者籍此有新的思索和提高太极拳理论水平,这是我所盼。”

这两版本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全本影印本形式公开了32目。

相关的内容,陆续自1931年杨澄甫老师《太极拳使用法》(图二)
 

老拳谱32目理论体系探賾(一)

 

1948年中华书局香港印刷厂出版的董英杰先生《太极拳释义》、

1949年1月由国光书局初版发行署名“陈公”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1953年7月1日,田兆麟老师在沪学生为田兆麟老师刊行的《太极拳手册》(图三)
 

老拳谱32目理论体系探賾(一)

 

1963年顾留馨编著《太极拳研究》一书,附录五《杨澄甫太极拳老拳谱》选入沈家桢抄自杨澄甫老师处的拳谱、以及1991年10月1日人民体育出版社初版的沈寿《太极拳谱》点校本等,多有披露。

吴杨两本影印本,目录下皆称“共三十二目”,正文都另有“太极空结挫揉论”、“懂劲先后论”、“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太极指掌捶手解”、“口授穴之存亡论”、“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八篇。习惯上,人们将这8篇与原32目相加,合称为40目。二水以为,这种简单的数字相加,未必能说明道理。

“目”的原义,是指罗网中网格状的网眼。而织成网眼的各类丝绪,谓之“纪”“纲”,则是提挈罗网的总缆绳。罗网之有纲纪,纲举则纪不乱,而万目俱张。而反过来说,罗网之纲目,都是由各类丝绪编就的。那么,32目里,纲是什么?纪又是什么?只有理顺了32目的纲,分清了32目的纪,才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了。

总揽整部32目的总纲是:“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3篇。

“八门五步”、“八门五步用功法”、“固有分明法”、“粘黏连随”、“顶匾丢抗”、“对待无病”、“对待用功法守中土”、“身形腰顶”、“太极圈”、“太极进退不己功”、“太极上下名天地”、“太极人盘八字歌”12目,是自成完整的罗网体系。

“太极体用解”、“太极文武解”、“太极懂劲解”、“八五十三势长拳解”、“太极阴阳颠倒解”、“人生太极解”、“太极分文武三成解”、“太极下乘武事解”、“太极正功解”、“太极轻重浮沉解”、“太极四隅解”、“太极平准腰顶解”,此十二目,皆以“解”名。“解”者,从刀判牛角。意思是说,此12目是对前12目所涉及诸多概念,作进一步释诂与条陈缕析。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太极血气根本解”、“太极力气解”、“太极尺寸分毫解”、“太极膜脉筋穴解”、“太极字字解”、“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太极补助(泻)气力解”,此8目,从“人生太极”角度,进一步对“太极下乘武事”,作详细的阐幽明微。

而“太极空结挫揉论”、“懂劲先后论”、“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太极指掌捶手解”、“口授穴之存亡论”等五目,皆以“论”名,也不在目录的32目之列,疑系32目成文之后,另行补织的网眼。此5论,虽是对前32目的进一步补充,但相对而言,内容较杂乱,且有资料堆积的现象,文意也不具系统性。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编织32目的各类丝绪。

二、《杨家太极拳老拳谱32目》的理论体系:

1、核心价值观:性命之学

总纲“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图四、图五),虽托伪张三丰之论,实则采信了“来瞿唐先生圆图”所附之释义“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对待者数”,从理、气、数角度,来阐述天道人事,之后,直接将话题指向了最为本源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老拳论32目理论体系探賾(二)
 

老拳论32目理论体系探賾(二)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猴子从树上跳下来,学会了直立,学会了使用工具,就逐渐变成了人。这一观点虽然推翻了上帝造人说,却也一直被后世人类学家所诟病。原因是:倘若人是由猴子变来的,那么,这一物种的进化过程,一定是非常漫长,而且一定是参差不齐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象孙猴子拔下一把猴毛,轻轻一吹,就齐刷刷的全变成了人!倘若人果真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这个世界上是否还存在正在进化为人的猿猴呢?可惜,几百年来,人类上天入地,都没发现正在进化中的“类人猿”的存在,就连化石都没找到。而早期西方传教士,常常搓手成泥,告诉黑头发黄皮肤的国人:人,都是蓝眼睛白皮肤高鼻梁的上帝用泥造出来的。

中国古人,从来都不相信蓝眼睛的上帝,能造出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来,更不相信猴子跳下树来,就能变成人。

   “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云:“故乾坤为大父母,先天也;爹娘为小父母,后天也。得阴阳先后天之气,以降生身,则为人之初也。”“前天地者,曰理;后天地者,曰母”、“理,化先天阴阳气数,母,生后天胎卵湿化”。

生命,就像是一颗豆豆,后天的胎卵湿化,譬如孩子十月怀胎,瓜熟蒂落,呱呱落地之时,就开始禀受了天地大父母的“命性赋理”,就像是豆皮里的豆瓣与胚芽,开始萌发新生命之芽了。《黄帝内经》认为,肾藏精。人的两肾就像是两瓣豆瓣,先天至精,一炁氤氲,谓之命。“命门”,乃人身之君,乃一身之太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就像是萌动新芽的豆苗,元始真如,一灵炯炯,谓之性。一炁氤氲,得一灵炯炯,仿佛性命之灯,刹那间被点亮了。

明白了人之生,总纲也非常智慧的直面了人之死:“夫欲寻去处,先知来处。來有门,去有路,良有以也”。人死后去了哪里吗?那得先知道您是从哪里来的;既然知道是从那扇门进来的,也自然应该知道,得从那扇门出去么?!“良有以也”,世事万物,大凡就是这种原委啊。接下来,又强调说:“可知来处之源,必能去处之委。来源去处既知,能必明身不(之)修”。既然知道了死生原委,那么一定也该明白“修身”之要了。

人人都惧怕死亡,几乎所有宗教,都是以众生得离死亡的巨大威胁为感召。即便是“不打妄语”的佛教,原本倡导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后也以“西方极乐”来感召深受“生老病死”苦的众生。

“张三丰承留”所倡导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法,仿佛华夏文明的炯炯灵性,像是点亮华夏文明的火种盒,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常续永绵的核心价值观。以天地乾坤为大父母,以伏羲为人祖,尧舜禅让,灯火相继,华夏文明的社会价值体系,其实是建立在直面生死的前提之下的。我们的先祖之所以能直面生死,在于他们内心深处另有“延年药在身”,在于他们内心深谙“死而不朽”,“元善从复始”之道。(图六)

 
老拳论32目理论体系探賾(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叔孙豹如晋,晋国执掌国政的中军将范宣子向叔孙豹请教“死而不朽”事。襄公二十四年,应该是公元前549年,距今2563年前,山东的士大夫叔孙豹去山西访问,时任山西中军将的范宣子,是个官二代、富二代,出生于名宦大将之家,世代为官,他刚刚继任中军将,执掌国政,自然是春风得意。他在欢迎叔孙豹的宴席上就踌躇满志的问叔孙豹一个问题:“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呢?”叔孙豹一时没理解范宣子问话的真实意图,没有搭理他。范宣子紧接着解释说:“譬如我们范家,自从虞舜时代,历经夏商周,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执掌山西的国政。死而不朽,说的就是我们范家吧?”叔孙豹终于明白,范宣子一路迎候,设红毯,摆国宴,原来是想藉此炫耀家族的荣光。这位山东的士大夫谦谦的说:“据我所知,你们范家,世泽绵长,这叫世禄。我们山东有位先大夫叫臧文仲,死了很久了,他的话我们依然记得,这叫死而不朽。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死的,只有三种情形,是死而不朽的。首先是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富二代也好,官二代也罢,只是保一族荣耀,子孙荫泽,这只能叫大禄,不能叫不朽。

而这三种“死而不朽”的情形,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称,只有“大而化之者,圣神也”、“大成文武圣神”、“圣神之境”者,才能死而不朽。而“先觉者得其环中,超乎象外,后学者以效先觉者所知能”,“以体育修身进之”,以“手舞足蹈”的採战之术,结合自身拳架套路训练的阴阳採战与两人推手训练的两男对待採战(当时尚未出现男女之间相互推手训练的现象)。“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能如是,表里精粗无不到,豁然贯通,希贤希圣之功,自臻于曰睿曰智,乃圣乃神,所谓尽性立命,穷神达化在兹矣”。(图七)

 
老拳论32目理论体系探賾(二)

此时,太极拳正为凡夫俗胎指明了一条,人人皆能希贤希圣,人人皆能曰睿曰智,进而尽性立命,阶及神明之路。“无论智愚贤否,固有知能,皆可以之进道”。

 2、人格结构:精气神

“太极体用解”云:“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太极文武解”云:“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之武事。”精气神用于身体于心用于理体于意诚潜移默化于每一位中国人的身心之间,构成了传统中国人的独特的人格结构。(图八)

 
老拳论32目理论体系探賾(二)

气,由“炁”与“氣”简化而来。

炁,上面是无,下面四点为火,意思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能量。《性命圭旨》认为,人十月怀胎,得自父母的祖炁为24铢,相当于旧制的1两。而一旦呱呱落地,来到世界上的一刹那间,仿佛像是手机接通了云端的存储,立刻开始下载来自天地的正炁。天地正炁合计为360铢,合旧制15两。两者相合为老秤一斤。《性命圭旨》对来自父母的能量称作“祖炁”,貌似现代科学所称的“基因”,而“盗”得天地的“正炁”,更像是“死而不朽”的文武圣神,他们代代上传到云端的各类软件。这是华夏文明代代承继的正能量。“祖炁”与“正炁”,构成了人之初最为基本的先天元炁,也是人与动物最为根本的区别之所在。就像是手机,这是“人”牌手机的初始设置。

氣,水谷入胃,化生气血。营气以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内壮肉膜络,外壮骨筋脉。卫气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像是手机的防毒软件,抵御外邪侵入。

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氣,构成了人格结构中维持“身心”日常运作的行为态势与基本面貌

先天至精,一炁氤氲的赋命,构成人格结构中最为本源的元精。人生之初,赤子混沌,这元精著于祖窍,昼居二目,而藏于泥丸,夜潜两肾,而蓄于丹鼎。《黄帝内经》云:“女子七岁,神气盛,齿更发长…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益写…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夫精者,生之本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发毛长,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后天,五脏六腑在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共同作用下,也逐渐生化成精,这些后天之精与先天的至精,构成了人格结构中司生殖、化生天癸、主齿发筋骨、宣发七情六欲的生生不息的生理能量。《黄帝内经》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这些生理能量作用于身心,又直接与七魄相关联。

原始真如,一灵炯炯的理性,构成了人格结构中最为基本的元神。《黄帝内经》说:“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相互作用,生化成后天之神。先天的元神与后天两精相博而生化的神,构成了人格结构中与天地之理相贯通,以天地之理为法则,制约引导精气运行的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能量,作用于身心,由“任物”到“处物”乃至“应物”,是一个逐渐完善,逐渐递进的过程。“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太极拳的“应物自然”的至高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在不断的拳架、推手训练过程中,由任到忆,由忆到存,因志而存变,因思而远慕,由审识处物以臻随感而应,应物无方。这一过程中,“心”这款软件的升级,又必须是在“身”的不断的修炼中得以完成。“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先天元神与后天之神相互作用于身心,有直接与三魂相关联。

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三者又相互制约相互提升,散发出中华文明特有的人格魅力。优秀的人格结构,应该是炼魂制魄,惩忿窒欲,降龙伏虎,戒嗔戒色,炼情归性,是故,圣人,以魂运魄。而通常的人格结构中,烦恼妄想扰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是故,众人,以魄摄魂。

“人生太极解”云:“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慾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太极拳解决了通过心的六合,以破六慾,身的六合,以正六道的这样一种身心合练的方式,旨在完善人格结构中以魂运魄的功能。(图九)

 

老拳论32目理论体系探賾(二)

     

 3、能量的枢纽:命门三焦

精气神的人格结构中,“”,是每个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实时所呈现的某种生存态势,这一态势,是由内而外的,而且是能代表过去、今天、将来一个时间段的形态与趋势;而“”则是维系人生存的一种生理能量,是呈现每个人不同生存态势的基本能量;“”则是提升生存态势的一种心理能量,同时也能排遣“精”这种生理能量,在其转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负能量(心理熵),诸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给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精气神三者构成的人格结构,构成了生物能、生理能、心理能之间相互的转化相互的制约。

人的“身心”,从汲取天地间各类生物能量,通过口腔、肠胃、脏腑各个器官的转化,让由生物能量转化成的“水谷之气”,生化为诸类生理能量、心理能量。这期间,需要有一个综合的能量输送、生化、排泄、转换系统。传统中医理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担纲起了这一功能。而五脏六腑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便是六腑中的三焦

焦者,从雥,从火。说文云:火所伤也。熏烤之意。引申为一种能量。西学东渐后,将西方物理学中的能量和机械功的衍生单位翻译为“焦耳”或“焦”,也是因为“焦”本身所具有的能量概念。《难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之胡桃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灵枢本脏论已著其厚薄缓结之状”。(图十)

 
老拳论32目理论体系探賾(二)


传统中医限于解剖学的落后,“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云云,自然不足采信。但李时珍将三焦与命门合二为一,一原一委,一体一用,上通心肺,下通二肾,“藏精系胞”、“出纳腐熟”、“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等等,对后世的命门学说以及太极拳理论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医中的“命门”学说,到了明季赵献可、张景岳才得以完善。赵献可被尊为“命门”学派的创始人,他学尊东垣、薛己,主张“命门乃人身之君”,“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人称“张熟地”的张景岳,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认为阴与阳这一对立统一体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而阳气之根在命门,命门主乎两肾,所以养阳必须养命门。他说:“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他在《类经附翼》强调:“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其实,他们的命门学说,无不深受李时珍的影响。

32目分别在“人生太极解”、“太极平准腰顶解”两目,都出现“两命门”一词。传统中医理论,从《黄帝内经》一直到后世的《类经附翼》,虽然命门所指,没有定论。但是不管是“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还是“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抑或“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命门,只有一个。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那么,32目的这两处“两命门”是怎么回事呢?

“人生太极解”云:“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也,兹为外也”,结合上文的脏腑内五行,此节讲的是人体头部的外五行。所以,此节“两命门也”句,应该是有衍文的。二水以为,完整的语句应该是“鼻窦,两命门,土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三十四·辛夷中则说:“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图十一)他认为,命门是两肾之间,而且是有形质之体(当时的解剖学落后),他强调命门为生命形成之本原,精气之府,相火的发源地。窍者,空也。诚如两目为肝窍,口为脾窍,耳为肾窍,舌为心窍,两鼻孔,则为命门之窍。李时珍的这一观点,一改《黄帝内经》以来,各派医家一贯所认为的“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观点以及“肺主鼻,在窍为鼻”的观点。

“太极平准腰顶解”后半段,通常被句读成“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五言二十句的打油诗,而此节在1953年7月1日,田兆麟老师刊行的《太极拳手册》中则被句读为“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这一句读,也可以从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得以证实。此书“太极拳之腰腿”一节中云:“太极拳老谱中云:'车轮轮。命门一。纛摇有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练。’可见命门之重要也。”(图十二)

 
老拳论32目理论体系探賾(二)


我们仅仅从一门强身健体的功法角度,来考量传统健身方式的演进,从易筋经的揉膜到太极拳的知觉运动,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而这一飞跃的关键之处就是,人们开始将原先侧重的腹部的“玉环穴”,开始关注腰部的“命门”了。另外,人在呼吸之时,鼻窦为命门之窍,显然比鼻为肺之窍,对隔膜的沉降要求也更高。而这一要求,也决定了只有逆腹式呼吸,才能让呼吸更为深入绵长。由此可见,李时珍的命门与三焦一体一用鼻窦为命门之窍的理论,为让纯粹内壮的气功,得以巧妙的与武术形态相结合创造了理论基础;也让坐式、卧式的小周天功法,演进为任督统领、跷维相联的大周天功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将纯粹强身健体的运动形式,演进为“知觉运动”为核心训练体系的,身心合一、性命双修的人格完善体系。“十三势行工歌诀”之“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不管是“腰隙”还是“腰间”无不在强调太极拳中命门三焦的重要。

 
作者:二水居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