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翡翠是如何形成的

 很久6 2016-03-11
    翡翠是以硬玉为主的无数细小纤维状矿物微晶纵横交织而形成的致密块状结合体,主要组成矿物是硬玉,其化学式为NaAl(Si2O6)。翡翠是缅甸出产的硬玉,习惯上又称为缅甸玉,本本、苏联、墨西哥、美国加州等均产有硬玉,但其质量与产量远远不如缅甸。关于翡翠是如何形成的,民间有很多传说,地质学家以前也一直看成是谜。曾有人认为,翡翠与钻石一样,都是在地壳深部,经过几千度的高温高压结晶而成。其实不然。美国不少地球矿物学家做过大量仿真实验,再结合世界各地发现翡翠矿床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翡翠并不是在高温情况下形成的,而是在中─低温条件下在极高压力下变质成因的。
    日本东北大学砂川一郎教授在《话说宝石》(1983年出版)一书中,更具体指出翡翠是在一万个大气压和比较低的温度(200-300℃)下形成的。我们知道地球由地表到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但翡翠既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当然不可能处于较深部份,那么高压究竟从何而来呢?这高压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挤压力所形成的,现已获得证实,凡是有翡翠矿床分布的区域,均是地壳运动较强烈的地带。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凡发现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钠长石的火成岩侵入体(中─基性岩)。钠长石的化学成份为 NaAlSi3O8,所以可以推测翡翠是在中─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含钠长石的岩石去硅作用而形成的。

翡翠的形成(显微镜下翡翠晶粒)(图片仅供欣赏)
    抛开地质成因,翡翠是一种矿物集合体,是玉石的一种。其矿物成分可以比较单纯,也可以是复杂的多矿物。翡翠的质量优劣与其矿物组分之间的结合方式、结合紧密度、颗粒度等密切相关,也正是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翡翠的种、水、地等诸多外在的表现。严格来讲,绝大多数的翡翠达不到宝石级,只能称它们为岩石,而真正首饰意义上的翡翠是指达到了宝石级的硬玉矿石,这种达到宝石级的硬玉(即翡翠)只有缅甸产出,而缅甸的翡翠矿床储量最大,很早就开采翡翠供应世界各地,因此将缅甸玉作为硬玉的代名词了,缅甸玉也成了行家的行话。缅甸翡翠中质量最优的多是产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地区的老坑玻璃种翡翠,这种翡翠是收藏最难得最热门的翡翠。
    缅甸优质翡翠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其原生矿的形成经历了成岩和成玉的阶段,还有的甚至经历了成矿后期的第三个阶段:次生改造。次生改造指原矿暴露在自然界,遭受风化作用的剥蚀,而被搬运至山下堆积,长期在水流风沙的侵蚀下,结构较松散的部分被流水冲刷走,留下质量较好的部分。再经过磨蚀等风化作用,这些翡翠的表面就形成了特殊的风化皮壳,这种翡翠就叫做水石,是翡翠中的精品。而在原矿中留下的一些翡翠,质量不如水石。因此后期的改造作用很有可能是导致翡翠水石质量普遍高于山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