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正弘道 才华横溢
郑存才书法评弹
□傅德锋
我为人撰评,一般很少使用“才华横溢”这样的词汇。原因就是不想让评论对象在这种过度的赞美之中逐渐迷失自我。但当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尘埃落地结果公布之后,陕西宝鸡的好友、书法家郑存才先生的名字赫然在入展之列,我不由得为他再次点赞。因为此前他已经在国展上取得了一连串的好成绩,尤其是曾获得过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尽管这次只是入展,但也足以证明他在书法创作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

在做人处事上,他的身上洋溢着一种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工作之余,潜心书艺,弘扬道义。书法创作上,时常能够给身边的同道好友带来惊喜。但他又从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勤勉精进,以归零的心态对待现有成绩,不断超越自我,塑造新的自我。因此,我破例使用了《存正弘道,才华横溢》这样的一个标题,不惟赞美,而是更加表达了一种对他更高的期许。

郑存才研习书法已历卅载,对五体书法均有涉猎,举凡金文、汉隶、唐楷、晋人行草、宋人法帖等弥不临习,朝斯夕斯,甘之如饴。多年来始终坚持尊重传统,锐意出新,钟情于经典法帖而汲取所需营养,着眼于现代审美观念而追求自我个性。在诸体兼修的基础之上,将行草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寻求重点突破。

郑存才行草书在二王的基础上参合孙过庭《书谱》及苏轼行书笔意,用笔精到,一丝不苟而不显板滞。厚重中透着轻灵,严谨中见出性情。结体平中见奇,在细微中求变化而无散乱之感。行气畅达,生动有趣。上下管领,左右兼顾。章法严谨而不失活脱,大多依据书写内容之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也是他强调内容、注重形式的创作思想的一种体现。故其所作疏朗有致,气息古雅,颇为逮人眼球;且清峻劲健,雅俗共赏,深受众人喜爱。他善于在作品当中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和情境,勾引起观者阅读的兴趣。其行草书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底气足,不雕琢,不刻意,自自然然,郁郁芊芊,富有音乐的旋律之韵和诗歌的意境之美。

他的一些大字行草作品,融碑入帖,方圆兼备,收放自如,浑朴大气,墨色变化上有“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特殊效果。从中亦可见出他在魏碑方面所下的功夫和融会贯通之能力。
郑存才在篆书和隶书创作上也有较高造诣,其书出秦入汉,上溯三代,并融合当代意识,作品拙朴雄浑,气势开张,颇为耐人寻味。

书法以外,对文学、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均有不同程度之爱好,且积极付诸实践,从多方面汲取有益营养,丰富自我。事实上,他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值得提倡。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绝不会只是一个不关注其他学问修养的“写字匠”,正如苏轼所言:“学书之法,见狭、识浅、学不足,三者终不能见妙。”因此,古人下笔多有“千秋之想,绝不率尔操斛”。古人对书法心存敬畏,虔诚之心,往往溢于言表。而郑存才对书法的态度也是十分明朗的,读书、游历、交友、临池、创作、思考,理性之中带着感性,感性之中不乏理性。不仅从细节上注重每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更从整体上对书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观郑存才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书,感觉其最大的特点是其书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这一方面是源于他精于临帖,能够尽可能吃透古人经典作品的精神内质,从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和神采气韵上逼近古人。另一方面是他广于读书、勤于思考的结果。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有道义,再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郑存才先生除了勤于临池,还比较注重书法理论的研读,从他写的一些学书心得来看,他对书法的理解是比较深刻而到位的。他从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创作实践,即重视临帖,学习古人;明晰审美,把握风格;书体内容,协调统一;注重形式,丰富气韵;强化审美、笔随时代。读来感觉实乃经验之谈。

另外,他还经常创作一些诗词来抒发自己的豪情,涵养自己的文气,诗作不仅颇为工整合律,还富有思想性。大多直抒胸臆,生动感人。读来语句通畅,意味隽永。在这个诗歌没落、书法人普遍文化底蕴不足的年代,诚属难能可贵!
一言以蔽之,郑存才目前的创作状态已经渐入佳境,备受关注。他这种创作与理论并重,书法与诗歌并举的探索方式,与古人颇为契合。厚道的为人和横溢的才华为他奠定了进一步走向成功的基础。基础既已夯实,目标早已锁定,未来还会遥远吗?!
醉墨先生于古风堂北窗下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傅德锋,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学术班成员、全国各大权威书画报刊专栏作家、多家书画网站总版主兼学术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