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艺人,别误读了“工匠精神”

 yinamu 2016-03-12

▲ 点击上方“中华手工”,进入温暖的手工世界


杂志签样前夕,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因为一个“匠”字,手工艺圈沸腾了,微信朋友圈处处可见含有“工匠精神”关键词的文章。


其实总理所提的工匠精神,主要是针对制造业,与我们这群正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匠人”们,是不同的概念,但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却是一致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匠人?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了一群深入工艺领域的专家、学者、设计师,谈一谈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一个匠人应该具备的特点。诚然,每个人眼中都有不一样的世界,对匠的理解与认知也不一样。希望我们能从他们的观点中,去认识匠、懂得匠,尊重匠,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找回我们缺失的工匠精神。


何为“”?



“广义上,匠人,就是工艺家。但现在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一技之长的人、动手的人,都叫匠人。时代在变,行业领域在扩大,在今天,匠的指代已经很宽泛了。而匠心的范围就更大,我们就容易被搞糊涂。


其实所有的工艺都有核心,工艺制作是有脉络的。过去造物需要用斧头,这个表示工具的字有一个‘斤’,匠也有一个‘斤’字,所以我们做事的出发点就要像使用手里的这把工具一样,要用心。有了心,才是匠心。”




“有工具的叫匠,一个筐子里头装一把斧头。狭义来说,匠在古代主要指木匠,因为木匠的地位是最高的,他能够组织一群人来干活。匠也泛指所有通过劳动来掌握技艺并进行创作的人。在中国形容这样的人,民间常用的一般是手艺人或者匠师,不会用工匠。工匠是限定在制作过程中的人,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主要是指干活的人。”



“能称之为‘匠’,必定要具备某种熟练的‘技术’或‘技能’,而‘技’就是指一种才能;所以能拥有某种‘才能’并达到纯熟的境地,就可称为匠人。但‘匠人’在我看来只是一种浅层、通俗的说法,因为匠人拥有的是‘熟练的技艺’,时间即可累之,但似乎还欠缺某种精神或内涵。”


何为“工匠精神”?




决定告别乐坛,转身做吉他这一年,李宗盛45岁。他觉得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都到了可以做吉他的程度。于是,他从台湾移居上海,在70千米外的甪直古镇租下一间破旧的小厂间,开创了自己的品牌“李吉他”。在这过程中,李完成深有感触的是,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在那部流传甚广的微电影《致匠心》里,李宗盛说“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安定的”。只有心念纯粹的人,才能耐得住现世的繁华与浮躁。李宗盛制琴,是把整个身心都全情投入进去的,世界再嘈杂,也因他的纯粹、专注、极致而变得安静。




西方设计只做了一半,到图纸就完了。而中国的图纸只是参考,设计是在制作过程中完成的,比机器更准,就是精神。



吴学忠大师和他的作品


“真正具有匠人精神的,有一位是已故家具大师吴学忠,他的作品在外面几乎看不到,那叫一个震撼。吴学忠去世后,曾有他的一个徒弟来找我拜师,想继续学习。我指着一把官帽椅说,你先把吴老师的这把椅子仿出来我看看水平。一年半后,椅子仿好了,我还没坐,就说不一样,张力不够。他说不可能,吴老师这把椅子就是我做的。我一坐,说椅背差3厘米,一量,果真。所以手工的艺术是有差距的,好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感觉出来的,这就是一种精神,从作品看得出匠人要表达的什么。”



“匠”是充满褒奖的词,是足够有力量的夸奖词。不止是职人,就连一般人都会对“匠”投来羡慕的眼神。普通人也会给自己的孩子取带有“匠”的名字。建筑公司和职人开的公司的名字里有“匠”字,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是,他们并不是艺术家,为了做出好作品,职人会毫不保留地运用、磨练自己的技术。为了自己的名声不受损,做能被周围人所认同,不会感到羞耻的工作,这样的观念大概已经烙印在了日本“造物”者的心底。



“在接触过的手艺人中,有一个做蜡染的老奶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已经90多岁了,是蜡染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她在画图案的时候从来不打草稿,所有作品都是行云流水般画出来,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我给她讲如何推广她的作品,给她讲哪些元素可以让作品更受欢迎。老人家一点也不感兴趣,她说自己只画心里想画的图案,要求她画什么根本没戏。在采访时,她也断然拒绝摆造型,要拍照可以,但是只能拍她最真实的样子,她想讲话的时候就讲话,不想讲话的时候不理周围任何人。”




“无论是身处偏僻山村的老绣娘,还是穿梭于世界时尚舞台的设计师,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以称得上匠人的两个人或是两类人。因为他们都具有我所理解的匠人的本质:一是他们对生命哲学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二是都用手工或艺术的方式去传递和呈现出来;三是都具有坚定和执着的品性。这三个特点是我认为作为一个匠人必须要具备的因素。有了这样的本质,不管这个手艺人身在哪个国家,处在哪个阶层,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都具有相似性。”



“拼布大概是最‘女性’的手艺了,它撰写着那些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自我,在拼布创作上呈展属于她们的故事



百花争艳——金珊媛拼布作品


“然而,拼布也是一门艺术。在一块块布的拼接中,沉淀下来,去触碰艺术、去感悟人性。所以想做一个有匠心的拼布人,对自己的手艺要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对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而且,要从内心热爱拼布,热爱生活,还要耐得住寂寞,能享受孤独,享受这种与外物与自我的相处。这就是我认为的匠心精神——坚守、情怀、修行。”


我们缺乏的“工匠精神”在哪里?


“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工匠”



“过去,木匠敬鲁班,造纸敬蔡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过去的工匠,从拿到材料就开始敬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对材料运用就变得慎重、负责。这种责任心其实就是敬畏,只是,敬畏比责任心更多了一些精神信仰。而现在的年轻人学手艺,因为还没学到精髓,就很难领悟这种敬畏感。所以一个手艺人,首先要有责任心,然后才能从精神层面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信仰。这个不仅仅是匠人,所有人都要有。”




“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工匠。想要做好一个匠人,必须沉下心,安静下来,牺牲个人娱乐,不受外间的干扰和诱惑印象。要用专制的态度来对待物件、技术,事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这辈子就奔着一个目标去,做一件事。想要做一个好的匠人,还得看人品,得有艺术修养,穷其一生去追求,因为艺无止境。一个好的工匠,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家。”



“上一辈人含着敬畏的匠心,

今天工匠们的敬畏之心淡化了”



 

“在云南会泽的乡村里,我曾看到用斑铜手工敲打出来的铜油灯,老年工匠敲打的手感是如此均匀平滑,鹤腿般高挑的油灯端庄而充满虔敬。老工匠说这是庙里用的灯,一端就是一对。今天会泽的斑铜料很少了,年轻的工匠还在敲打着斑铜器物,但敲打不出来老一辈工匠的端庄与虔敬。”



“白族民居彩绘传人杨克文说,他们在大理修复古建筑时,发现了表层下面百年前老一辈画工的彩绘,今天依旧工艺精湛、色彩鲜艳。他们看到了上一辈人含着敬畏的匠心,今天工匠们的敬畏之心淡化了。杨克文说:‘今天人们都讲创新,往前走难,其实往后往传统走更难。’没有了敬畏,许多匠艺就缺少了生命的光彩,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也已经不在了。”



“对于匠人而言,没点绝活,

是不可能受到世人尊重的。”


“四五年前,我在一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上,遇到一位做油纸伞的匠人。两人甚是投缘。临别,他一定要送我一把油纸伞,我坚决不要。他很讬异。在他第三次执意要送我这把油纸伞时,我和他说了实话。‘因为你做得还不够好。’作为国家级传承人,评判的标准不是一年做出多少把伞,而是看你能否代表国家级的水平。油纸伞的伞柄都布满桐油疙瘩,怎么能代表国家级水平呢?”




“与日本匠人相比,中国匠人更多的还处于一种追求数量的阶段,在质量上显得相当粗糙,但匠人们却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国,手艺人一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成立公司,扩大再生产。而日本的匠人即或被评为人间国宝,他们也会在原有的安安静静的环境中,叮叮当当地进行他们的工作。即使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也仿佛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在他们眼中,自己只为这门手艺而生,他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做好一件器物。”


工匠精神”20式


第一式 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新的创造。

第二式 做到专业与专心。

第三式 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第四式 认可自己的身份。

第五式 不放弃,不改变初心。

第六式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七式 有文化功底,有点绝活。

第八式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第九式 将心比心。

第十式 温故知新。

十一式 靠手艺吃饭。

十二式 不为五斗米折腰。

十三式 经历磨难,造就命运。

十四式 坚持是不二法则。

十五式 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敬畏感。

十六式 独当一面。

十七式 有修养、有素质、有道德、有造诣。

十八式 需要适度地职业化、商业化。

十九式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二十式 对自己的手艺,要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




以上观点精选自《中华手工》2016年4月号专题。更多深度内容,愿您亲自开启。


《中华手工》2016年4月号开启预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包邮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